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10日

他们的乡愁在四川

10年前,纪录片导演高松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多伦多,每年都有一个特别的聚会:一到10月的第二个周六,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吃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令人惊讶的是,聚会延续了近80年从未中断,如今与会者最大年纪超过90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耄耋老人将这聚会当成一项隆重的仪式,跨越历史的长河坚守至今?为什么大洋彼岸遥远的中国,成为他们终生割舍不去的乡愁?这些疑问成为高松创作纪录片《故乡几万里》的动机。

历时10年,四集历史人文纪录片《故乡几万里》在CCTV-9和四川卫视同步播出。该片从1892年西医入川开始,以一群外国友人先后在四川成都工作与生活、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岁月故事缓缓展开——在中国持续从事医学和教育工作长达60多年的启尔德家族,“中国牙科医学之父”的林则,设计建造华西协合大学的“苏木匠”苏继贤,“成都加拿大学校”黄思礼校长,参与中国革命活动的文幼章、云从龙……有的在中国走过了百年人生,有的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在这场东西方文明双向奔赴过程中,他们带来了西方医学和现代教育,同时也被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深吸引,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高松说,多年的创作经历,他自己得出了这样的认知和理解:一是纪录片需要有文献价值,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部能被时间留下来的纪录片很难再被重拍复制;二是纪录片不仅仅要有人物和事件的记录,也需要有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普遍理解并感动的故事。10年来,高松团队多次往返大洋两岸,查阅了数百万字的文字史料,在美国、加拿大收集了大量有关影像,不少之前从未公映的精彩画面纷纷入镜。

《故乡几万里》的图片中保留着温情的历史余温,照片中是天真憨直的三峡船夫、善良慈爱的关大娘、勤奋刻苦的黄天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学生足以穿越时间屏障的目光和神情,这是用友善的目光敏锐捕捉住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表情”,图像不仅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时空,从图像的内容、拍摄者的视角也可以真切感知外国人看待同时代中国的眼光,体悟文明交往背后的情感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文化品质和精神深度决定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艺术高度。《故乡几万里》中,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讲述的是命运起伏的人生故事,守望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每年多伦多的老友聚会上,四川儿歌是他们珍藏的童年记忆和中国情怀的快乐表达。中国诗词、绘画、大熊猫、川菜,甚至是一捧中国泥土,都是他们心中的乡愁——中国已经成为他们心里的故乡,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生动体现。

--> 2024-10-10 1 1 成都日报 c139465.html 1 他们的乡愁在四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