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李先生因工作需要,每年要乘坐航班飞行几十次,最近一次飞行却让他颇感意外:“这架飞机加的是‘地沟油’!”
事实上,从9月19日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民航局启动了SAF应用试点工作,从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进出港的12个航班率先加注SAF飞行。
SAF到底是什么?
SAF是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的英文简称,其原料为废弃的动植物油脂、油料,使用过的食用油,也就是李先生所说的“地沟油”,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等。这些“废料”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了供飞机“喝”的生物航煤。
坐上“喝了地沟油”的飞机,李先生的乘坐感受相较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四川金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彬眼中,这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属于SAF的时代,真的来了!
生产SAF有多难?
目前国内仅两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成都企业明年也能生产SAF了
8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金堂县的四川金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好遇到金尚环保员工李攀成在厂房里等着验货。他要等的货,是一车餐厨废油。
炎热的天气下,餐厨废油散发出的气味很“打脑壳”,但李攀成说,“这都是宝贝!”
在金尚环保一期,浑浊的餐厨废油经过水洗、去杂、蒸馏等一系列工艺,会炼化成黄色的工业级混合油,每吨能卖7000多元。“每天会有300-500吨餐厨废油送到厂里。”李攀成说,这些餐厨废油来自成都本地和周边市州,而加工后的工业级混合油大多是出口欧美。
“去年,我们工业级混合油产量达15万吨,今年将达到20万吨,明年预计会提到30万吨。”叶彬说,但仅是生产工业级混合油,明显跟不上市场的脚步。
就在上个月,金尚环保二期项目正式投入生产,其主要产品是比工业级混合油更进一步的一代生物柴油。这种油可用于车船的节能减排,但对企业来说,与工业级混合油相比,附加值没有显著提升,“一吨8000元左右。”叶彬说。
在国外,金尚环保出口的工业级混合油只是半成品,它的最终去向正是SAF。叶彬很清楚其中的价值,“生物航煤每吨售价大概在18000元。”
叶彬将目光瞄向了SAF,斥资15亿元投建了生物航煤生产基地。“预计项目明年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40万吨。”叶彬希望能抓住行业契机。
然而,生产SAF是个技术活。
“餐厨废油中,钠离子、钾离子等含量很高,除杂过程中,首先就要除掉氯粒子和金属粒子。”叶彬向记者解释说,“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要加氢,如果氯粒子不除干净,遇到氢就会生成氯化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盐酸。盐酸将对设备造成腐蚀,而金属粒子则会在加氢过程中对催化剂造成破坏。”
在我国,目前仅有两家企业具备SAF实际生产能力,一家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另一家是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叶彬认为,新赛道上,谁走在前面,谁的综合要素更优,谁就有可能分得更大的蛋糕。
SAF市场到底有多大?
全球SAF使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让叶彬更兴奋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8月11日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叶彬说,从过去以倡导为主到如今确定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将直接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据了解,民航业约99%的碳排放来自航空飞行活动的航油消耗。如今,加注SAF已成为中短期民航业最主要的减排举措。与传统石油基航煤相比,生物航煤在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量放可减少50%以上,最高可以达到85%。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航煤年消费量约3300万吨,若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5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5亿棵,或者超过3000万辆轿车停开一年。
如今,全球SAF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描出了一条高速增长的曲线。欧盟要求,2025年起SAF强制掺混比例从2%开始逐年提高,直至2050年达到70%。美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SAF产量达到900万吨,到2050年实现SAF产量超1亿吨,航空燃油100%加注SAF。
我国9月启动的SAF应用试点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24年9月至12月,主要参与单位为国航、东航、南航以及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4个机场,第二阶段为2025年全年,参与单位将逐步增加。
7月5日,川航在由东京飞往成都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班上,首次加注SAF。这是国内航空公司率先采用SAF执飞国际定期客运航班。川航企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称,“SAF在机载燃油中占11%,每吨燃油可降低碳排放0.31吨。”早在去年4月,川航在接收新飞机时就加注了SAF。目前,川航机队规模已上200架,每天燃油消耗在千吨以上,“公司所有飞机都可以使用掺混比例不超过11%的SAF。”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预计2030年客机总量将突破5000架,航油消耗量预计超过5000万吨。我国《“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取得突破,力争2025年当年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量达到2万吨以上。
生产SAF,成都在布局!
抓住产业优势加速布局新赛道
“生物航煤是民航业的减碳路径之一,但这一新兴领域将为航司增加运营成本。”川航企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一语指出了SAF发展路上的一道“经济槛”。
SAF实际使用中,航空公司不需要对飞机进行改装,然而SAF推广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原料的收集、转运,这也导致现阶段SAF生产成本较高,航空公司的成本也会因此增高。
在叶彬看来,对一个城市而言,产业整体布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成本,以此提高利润。这条路上,成都正在布局。
目前,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已形成包含飞机总体设计、总装制造、系统集成、试验验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航空燃料“去碳化”是助力航空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今年3月印发的《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42%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20%,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标志性品牌,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7月1日,民航二所在成都正式揭牌成立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这是国内成立的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专业技术机构,将全面协助民航局开展SAF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建立包含产品、质量控制和可持续性评价的SAF标准体系,牵头建立中国自主的航空燃料可持续认证体系(CSCS),解决我国民航业SAF发展的卡点,并开展工艺技术的难点问题研究,为SAF发展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促进民航业深度脱碳和能源低碳转型。
“成都一年的餐厨废油有15万吨,全川有近30万吨,西部地区有60万到70万吨,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除了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叶彬还看到了成都的上游优势。对“在成都让地沟油飞上天”的愿望,叶彬充满期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杨富 摄影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