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帆
由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经过程。开展近一个半月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同样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从为企业解决10kV高压线迁移问题,到搭平台,举办“双流造”产品对接秋季专场交流活动,如今,双流经开区已建立8个产业社区并配备服务专员,以“1+1+8+N”管理服务模式提供“量体裁衣”的企业服务。
从专门为企业举行产品供需对接会,到组织专场座谈会,为算力产业上下游企业扩大“朋友圈”,最近,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又组织了调研团队,走进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由点到面逐步“解题”。
还有邀请北交所“上门服务”、前往西北工业大学专场招聘,以及为园区无人机企业争取珠海航展名额的青羊区航空新城……
从企业复杂多样的需求入手,找准共性诉求,再举一反三,带着共性认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纾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是“进万企”工作的有力抓手,要让这个抓手充分发挥作用, “一而再”“再而三”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什么要“一而再”?因为,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个性问题中摸索出共性经验。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提出诉求,希望能“牵头组建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深耕校园食安的成都麦赛科技有限公司,想要开拓社会餐饮业务板块,急需了解相关规则和要求;四川宏骏科技有限公司已拿到二手车出口业务许可,想知道有哪些业务指导和措施……
通过梳理收到的近千条企业诉求,10月11日,成都高新区聚焦融资信贷、获得市场机会、政策咨询等共性诉求,发布了提升营商环境的15条专项措施。
企业的诉求虽然各有不同,但可以以点带面,从个例找到普遍规律。解难题不仅要解近在眼前的、正在发生的,更要从“一个”到“一类”,形成机制,让共性经验落地开花。
形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总会带来新的挑战。立足自身优势,敏锐跟进企业向前步伐,已有的共性经验,需要“再而三”地创新解决个性问题来不断丰富和补充。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们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认识提高一步。从沉入一线抓问题,到决策在一线形成、绩效在一线检验,“解难题”也在真抓实干中被赋予更多内涵。
“进万企”,进的是冲劲闯劲,也是巧劲实劲。往下沉、靠前站、融进去,盯住企业的难题不放松,“优环境”“促发展”的结果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