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16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李学明 沈妍辉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和融合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和重大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既要厘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又要明晰三者一体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内在机理 三者相互支撑紧密联系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和逻辑机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落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任务的战略部署。

教育重在培养人才,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培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激发人才活力和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在教育、人才发展中具有动力源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助力科技创新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支撑,是进行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主体,通过生产活动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简言之,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人才是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主体,科技为教育事业和人才创新注入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了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离不开教育的积淀、科技的突破、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力。

科学内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既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又是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科技改革创新,有利于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有利于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教育协同,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大幅提升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为激发人才活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推进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发挥人才创新资源统筹和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有利于推动人才创新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对于促进人才教育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需要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协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力和衔接互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速度,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塑造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才队伍。

实践路径 突出重点有机统筹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协同不畅、共建不充分等问题。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科技创新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理工农医的毕业研究生占全体毕业研究生的比例持续下降,从1994年的77%下降至2022年的59%左右。技能人才培养生源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由2010年的870万下降至2022年的651万,减少25%。在科技领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仍相对缺乏。在人才工作领域,人才评价“立新标”“破四唯”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流动不畅,激励保障机制有待优化等。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教育、科技、人才等的日益融合,正不断改变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评价方式。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统筹推进,才能系统地、最大限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下大力度,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要做好战略统筹。三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要做好目标统筹。聚焦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三个目标要求协同发力,最终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内涵型增长。三要做好要素统筹。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教育、人才三个因素统筹考虑。四要做好工作统筹。切实做好科技、教育、人才战略规划统筹、法律政策文化统筹、科技及相关资源统筹,加强三者间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

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匹配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人才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适当调增理工农医类学科数量和招生规模,为培养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以高质量建设学科体系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专业选择,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针对前沿、战略需求和重大需求,整合科技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攻关。遵循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科技创新布局与人才布局的协同性,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聚集人才平台,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者:李学明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沈妍辉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2024-10-16 1 1 成都日报 c139714.html 1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