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回顾上周的成都,一场关于交通治堵的调研引人关注。
其一是10月17日早高峰时段,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先后前往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一环路人民南路路口、天府大道府城大道路口等城区交通堵点,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实地察看,现场研究改造方案和缓堵措施。
其二是在随后的专题会上,对“不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的多角度表达:“有效缩短市民通勤距离,减少潮汐式交通影响”“坚持‘绣花功夫’、采用‘微创手术’”“建立健全‘短平快’协同工作机制”“以科技赋能助力交通治理提‘智’增效”……
看行动,效率先行;看要求,效率为重。交通问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另一头也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它作为城市动脉,本身就关乎城市运行效率,以高效方式快速疏通堵点、解决难题,城市运行才有加速度的可能性。
将这一解题思路,放在整个城市运行的超大系统中来看,这当中也涵盖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解题公式——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效率,而这样的效率落实在工作中,即是要拿出高质量“执行力”。
执行质量的高低,首先与问题意识息息相关。问题是执行的方向与目标,方向不清、目标不明,自然就很难实现高效执行。
比如,针对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近日上海连续印发两份文件。
一份是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前端”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另一个则是完善服务保障、托底“后端”的《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一前一后、相互配合,两份文件在“企业”的这一交汇点上,分别提出“实施企业创新加速行动”“以真金白银加强专项引导,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等,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有了更优化的落地保障。
再比如,连日来成都开展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
为供需对接搭平台,通过各家企业“3分钟轮换谈”的方式,10月16日中国欧盟商会·成都青羊商务沙龙活动举行;让惠企政策马上知,天府新区建设开通“天新通”企业服务平台,全面收集整理国家、省、市惠企政策8000余条;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上周四,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委金融办举办了第9期“蓉易见·民企会客厅”,“面对面”高效对接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难点在哪个领域、痛点在哪个环节、堵点在哪个区段,才能更好地解决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突出问题。
除了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高质量“执行力”还要有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的用户思维,以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城市运行效率持续提速。
通过链接固定的志愿者“儿辈”、幼儿园、中小学等“孙辈”和“宠物类”暖老资源,深圳的“虚拟家庭”项目让养老更有温度;在“无感换证”的同时,对客运、货运等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全过程动态掌握,杭州的“驾驶人全周期治理服务系统”以提“智”来为交通治理增效。
“天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高质量“执行力”是认真对待每一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是在每一项改革中主动下深水、想办法、出思路。能透过局部见整体,能“量”“质”并重提能级,当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更多实际行动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