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24日

青白江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向幸福奔赴”

开展高考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全国生态日志愿服务活动

如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初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有着明晰的要求,要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理念与要求落地到基层,如何实践,尤为关键。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围绕此,形成的共识尤为关键: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并且,以共识为引领,探索出“向幸福奔赴”的青白江区路径:以构建全域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工作抓手,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五个一”建设,为基层治理充实力量、赋能增效。

人人参与的逻辑探索

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北新社区54岁的志愿者高红英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不仅自己每天活跃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现场,还组织一群社区的低龄老人组成了志愿服务队,服务社区里的高龄老人。

谈及初衷,他们说,“低龄服务高龄,爱心代代相传。”

北新社区党委书记唐润介绍,社区内60-80岁的老人占比高达20%,其中许多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间的积极互动,不仅为高龄老人提供了暖心服务,也让低龄老年志愿者们发挥了余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愉悦。如今,社区已实现“一对一”为老志愿服务101对。

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探索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青白江区始终坚持一个逻辑: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居住在这里的市民,既可以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也可以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唯有两种身份实现‘双向奔赴’,才能形成志愿服务的完整闭环。”上述负责人解释。截至目前,青白江区共推动4300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60余支。科技、人社等行业部门联合行业协会,组建“科普志愿服务队”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90余支。引导辖区居民自组织向志愿服务队伍转型,发动乡贤达人、群众性活动骨干等,组建“网格志愿服务队”1364支。引导社会专业组织等组建青安救援队等“社会志愿服务队”30余支。

据了解,针对建起的队伍,青白江区坚持强管理定标准,实行志愿服务队伍“四有四化”标准化建设,“四有”即:有队伍、有机制、有阵地、有活动;“四化”即:管理制度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专业化、队伍品牌化。将志愿服务类别规范为政策宣讲、邻里共建等10类,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负面清单”,明确负面事项21条。此外,青白江区还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纳入社工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开展“青‘志’有为”三年行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工作者能力模型和系统化、标准化、课程化培训体系,已面向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分层分类开展差异化、针对性培训300余场。

打造陆港枢纽的“志愿品牌”

在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一带一路”展示厅,一个志愿服务站点的标示牌清晰可见,很多青白江区当地的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到此开展“一带一路”重要货运节点翻译服务、问需解难等志愿服务活动。

为何这个点位如此受欢迎?这得益于青白江区打造一批特质化的志愿服务品牌的成果,“蓉欧驿”国际志愿服务品牌便是其中之一。青白江区聚焦服务“一带一路”成都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和涉外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发动亚蓉欧国家馆主理人、涉外企业、在蓉(青)外国友人等组建国际志愿服务队伍,并开展“感知青白江区行”文化交流、涉外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促进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青白江区还系统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了“企无忧”惠企志愿服务品牌、“益邻家”网格志愿服务品牌、“青有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和“戎熠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等多个具有明显青白江区标识度的志愿服务品牌。

以“戎熠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为例,青白江区以“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为抓手,在全区持续开展“爱在‘戎熠港’·点亮‘微心愿’”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搭建1+7+83+N“微平台”,通过设立“心愿树”、走访慰问、常态联系等方式征集解决“微心愿”200余个,联动爱心军创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微能量”群体,实现抗美援朝老战士、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病残退役军人等“微心愿”60多个。

青白江区大同街道一心社区“壹心·里”社区综合体正是青白江区打造的志愿服务阵地之一。每至周末,社区托育中心便热闹非凡,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选择将孩子送到这里,幼教老师与志愿者们倾心相伴,和孩子们共同度过愉快而充实的一天。

很多来此探访过的人感慨,固定场所、专业队伍、管理制度、服务项目、热线电话、文化氛围和服务台账等志愿服务“必备要素”一应俱全。截至目前,按照空间共用、服务共享、功能实用、就近就便原则,青白江区已建设志愿服务站点426个,在满足志愿服务需求收集、发布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配备了便民饮水、爱心雨具、急救箱等便民服务。

机制与保障的双重发力

青白江区聚焦一体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一套全方位的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双重发力,建立了由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组织、退役军人、团区委等部门和镇(街道)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健全“月清单、季调度”工作推进机制,已发布《青白江区志愿服务重点工作清单》3期。

除此之外,青白江区围绕健全管理体系“下深水”,已健全区级志愿服务总队、镇(街道)志愿服务中队、行业部门志愿服务支队、社区(网格)志愿服务分队“1+7+83+N”志愿服务层级管理体系,分层分类推进队伍建设、人员管理、活动组织、资源统筹等重点工作落实。同时,充分发挥青白江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等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横向上链接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40余家社会主体,纵向上联动村(社区)1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实施“记忆包裹”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20余个。

据了解,在志愿服务工作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青白江区坚持强化权益保障,建立“青白江区志愿服务资源库”,统筹行业部门、社会团体资源力量,强化资金扶持,利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保障激励资金,实施志愿队伍培育、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项目194个,投入资金239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20余万元。引导2个镇(街道)、23个村(社区)、8家社会企业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形成多渠道的社会化筹资机制。探索推行志愿者、志愿队伍星级管理认定,建立“志愿者—社区专职工作者”发展路径,开展年度优秀品牌、年度优秀项目等认定激励。建立志愿服务“优质项目库”,聚焦可复制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项目成效四个维度开展质效评估,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

据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白江区将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规范化,不断完善“1+7+83+N”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在政治引领、体系制度、品牌打造、服务大局等方面发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促进更多的服务力量融入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水平,让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王丹 /文 供图 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

--> 2024-10-24 王丹 1 1 成都日报 c140057.html 1 青白江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向幸福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