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间,寒露送来了五彩斑斓、如诗如画的秋色。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寒露”就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正如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之后,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早晚会感到寒意。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菊有黄华”即指此时菊花已然开放。
寒露时节,中华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有登高、赏红叶、饮菊花酒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节气变化的适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寒露时节,万物枯荣相间,山川大地景色各异:有寒树栖鸦凉风动、草木零落、蝉噤荷残,也有枫叶渐渐由绿变红、篱边菊花开始绽放、十里丹桂飘香……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触目所及的景致,曾让很多文人墨客思绪飘飞、灵感泉涌,留下无数佳句名篇。
比如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坚韧品质的赞美。
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描写宁静深远的秋日之美,流露出对这一片大好秋色的热爱:“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是一幅生动的秋日湖景图,生动地反映了女词人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
一夜凉寒,一夜秋。窗外那华叶焜黄、柿红菊华,像是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趁着秋风正好,努力去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据新华社)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