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杨浦区的共青森林公园看菊花展,一派繁花锦绣,是最美的秋意。风吹过,一阵清雅的芳香袭来,像琴弦上的最后几个余音,渐渐淡了下去。再一阵风吹过,沙啦沙啦的声音,让人的感触也有些沙啦沙啦的
秋风渐起的时候,上海的衡山路会有梧桐落叶,金黄色,慢慢铺陈起来,像油画里的那种暖色,很密,很软,软和地踩上去,让人心里有些踏实。
买来的杜鹃花与太阳花,不到一周即谢了。没有花的日子,再浓的闲情也显得枯淡。旧花才谢,新花即添。靠阳台的地方,一盆兰草,一盆文竹,养得清绿碧爽,一撇一捺,有一股清新不迫的韵味,它们的文风,倒是简单安适的。
已是寒露时节,在感觉上,不由得蒙上了一抹冷色。给母亲发短信,告知她需及时添衣。天也确实有些冷了,夏衣全都收藏起来,即使穿过膝裙装,也必得加一条较厚实些的丝袜,以免腿部受凉。铺盖也全都换掉。早晚都有些冷了,窗外吹来的风,有着浓浓的秋意。
白菊小楼 心安适所
午后去一位李清照研究学者家里,坐836路,在徐家汇下。原可以再转一路车,坐两三站即至。看时间尚早,就从太平路慢慢踱步过去。衡山路、康平路这里,我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是夏天,颜色是新绿纷呈,现在的色彩是沉郁的。湖南路上,隔离出来的一个院落公寓楼房,有岁月沧桑感。楼上露台晾晒的几件旧衣衫,在微风中晃悠。老房子都是有魂的,给人以精神上安静的归属感。
吴慧娟老师是上海大学的教授。和吴老师一边品火龙果,一边谈一些学界琐事。吴老师是研究李清照词的专家,声音柔软滑糯。叙及少年情事,说就学时,她崇拜沈祖棻先生,一心要在词学上有所成就。看吴老师室内,几大排书柜,以及深藏在角落里的书,案几处,又堆垛有几许。密密匝匝排满书柜的,全是词学类研究图书。吴老师寄托词学,不是流连光景。多年过去,她已成为一个鲜霞风致的女词家。她那种追慕大家的古艳情怀,以及秋风明月下的些许清雅文思,几十年如一日,以清冷优雅的姿态,将世俗的喧嚣婉拒门外,让人敬重。我喜欢她那犹如秋菊般淡雅的性情。有的学者自视甚高,不屑与常人亲近,但吴老师没有这毛病,得人喜欢。她历数旧事的来龙去脉,有着纷繁缭绕的思绪,我一直存在心里,闲暇的时候,会拿出来品一品。
吴老师将她编的《菩萨蛮》《李清照词集》(导读)等书相赠。回来翻阅,书里那才情洋溢的文采,隐藏着她对词学的千般向往,也能感觉她作为女词家疏朗的魅力。
我很喜欢李清照的《多丽》(咏白菊),吴老师送我的书里,正好收有这首词:“……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好一幅清芬蕴藉的淡彩仕女图!白菊小楼,宛然是她的心安适所——不由得想起曾经去过的济南漱玉泉。作为李清照的故乡,章丘的秋天,景象多丽如斯,朗月清风,浓烟淡柳,中间有一股清气贯通流行。泉水清幽动人,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浮上水面,似珍珠滚动,红鲤游弋其间。因为游踪匆匆,没有细赏,那院落里,应杂有李清照词作中所咏的江梅、桂花、菊花。时人向以桂花拟李清照,其实词人写菊之暗香,也自清芬可爱。她的《多丽》一词就简约明晰,是用女性的细腻感受加上了一个理性的坚硬质地。多丽多丽,我不由得多读了几遍,眼前似有一片素白出现。
咏菊情怀 隽永之味
周日无事,临白石老人的菊花,画完后,正自欢喜,却又画蛇添足,添上了些许红色,后来发觉颜色过于迂滞,还是白色更好些,如那红楼女子探春室内,总会插着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更显清爽。
其实,我对菊花,全是因为父亲,才渐渐对它有了更多的关注。到了秋天,晚风轻吹,寒凉顿起,他总要捧一盆菊花回来,自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这花是星星点点的意思,使屋里清雅许多,也使室内的季节有了细节的渐变。
一边细细观赏园内的菊花,有的已漫过窗头,自成一片风景。这是一份细活儿,全是他闲暇时亲手栽的。父亲心中,一定暗藏了千朵秋菊,那些花也曾绽开于许多细微的地方,其中的意思,实在回味不尽。然而我年少不更事,没有留意。多年过去,那饱满的场景,宛若旧时什物,在岁月的浸润下,呈现出类似包浆一样的光泽,烂漫和重。
微物总有隽永之味。
古人中,咏菊者以陶渊明胜出。《古诗十九首》里,“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咏菊也极是有味……古人谈菊花,尤其像陶渊明那样儿的,更多是谈心境,隐喻人生。唐寅也谈,才子笔墨,吐幽情怀是有了,但文字内敛霜意,没有了那让人追想的狂放不羁。怀想古人的咏菊情怀,亦如怀想父亲。
这种怀想无边无形,是素白色的。
金风细细时节,去杨浦区的共青森林公园看菊花展,一派繁花锦绣,是最美的秋意。风吹过,一阵清雅的芳香袭来,像琴弦上的最后几个余音,渐渐地淡了下去。再一阵风吹过,有一种沙啦沙啦的声音,让人的感触也有些沙啦沙啦的。
细算浮生,已是中年。如此想来,不免也是李清照笔下的“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只是不知今日的秋思,明年会落至谁家?远远看着那些赏菊的人,一团热闹。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的梧桐树叶已经快落光了,只有油画般的色彩,淡淡地涂抹着这天色。是掌灯的时候了。鱼丽/文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