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30日

激发园区澎湃动能

积极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王磊

产业园区(或产业开发区)作为吸引和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最主要的功能包括自主创新和孵化培育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近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注重产研联动、创新发展,激发园区澎湃动能”“坚持将创新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标志着成都产业园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创办产业园区时,就对其创新功能提出了很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产业园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立国家级高新区178家,并依托66家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还建立了22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几千家省级产业园区。

四川作为我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已创建了145个产业园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出台支持政策,比如,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出台的《四川省开发区发展规划(2023—2027年)》,均对全省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详尽规划。

成都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已创建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多个,多年来,在成都高新区和成都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的引导下,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体系建设,增强孵化培育功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力支持创新创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如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吸引汇聚各类人才超80万人,已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家、独角兽企业37家、上市公司65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稳居中西部第一,GDP迈上3200亿元新台阶,在最近一次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位居第7位。成都经开区、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金牛、新都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进入新时期,成都全市产业园区应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以及国家和省市全力支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健全孵化培育功能,优化双创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和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第一,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与产业园区形成利益联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并吸引链式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尽快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并促进更多成果在产业园区转移转化,形成一批自主可控、技术领先的产品,孵化培育更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园区。

第二,聚焦主攻产业和细分赛道培育耐心资本。以市区两级政府性引导基金,撬动更多市场化风险资本、股权投资及私募基金等,构建“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投资体系。提高政府性基金“募投管退”水平,规范管理、放开放活,让基金敢投、会投、多投。鼓励企业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优化人才培育和发展环境。推动专业人才力量集聚,强化全球顶尖人才、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育。构建产业园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高端产业+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创新生态”等生态体系,促进科技、产业、人才、资金良性互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积极建设中试基地,“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2024-10-30 激发园区澎湃动能 1 1 成都日报 c140358.html 1 积极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