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星
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与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级经开区的持续扩容、扩项、扩能,其治理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目前我国国家级经开区主要有管委会主导型、企业运作型、政企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随着改革深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国家级经开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随之变化,呈现出由准政府定位转向行政区定位、由优惠政策竞争转向制度优势竞争、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趋势。
当前部分国家级经开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部分经开区仍然“重招商、重建设、轻监管、轻服务”,园区内企业资金是否到位、土地实际使用效率等动态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管途径和覆盖网络。深化国家级经开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加快建设全国统筹、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一是鼓励国家级经开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进“放管服”改革,理顺经开区与政府职能部门关系,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进一步理顺经开区和属地行政区关系,具备条件的经开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制定完善的经开区权责清单,经开区确实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下放。推进机构改革,探索实行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减少经开区管理层级,支持经开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优化经开区人财物管理。依法精简企业进入和投资项目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实施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
二是实施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推动国内市场体系和园区内产业竞争行为对标更高水平的国际相关规则。作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各经开区通过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现行规则规制的制约,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管理和标准做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既要鼓励各经开区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出台支持外资发展和促进招商引资的配套举措,又要完善经开区招商、稳商、安商机制,在政策允许和权限范围内制定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对重点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给予支持,建设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各地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三是完善国家级经开区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避免同质化竞争。经开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不仅要吸引传统制造业,还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服务业,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基金、创新孵化器等方式,增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鼓励经开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试点经验,率先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可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支持经开区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调整新型生产关系,在规划引导、监管评测、投资服务等方面理顺园区运营机制。
四是加强国家级经开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交通、应急、综治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支持数字园区建设以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手段等方式革新园区内管理运营机制,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推广标准化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以确保各部门间的顺畅沟通与合作。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如建设统一的跨部门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决策,使用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等,进一步提升跨部门合作的效率与透明度。推进园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