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翻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0月23日开始,医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即一号楼)正式投入使用。这栋大楼的建设历经3年多时间,规模超17.6万平方米,包含地下3层、地上20层,是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康复及配套用房为一体的医疗综合大楼。该楼的投用,大大提升了市三医院的硬件设施水平,较为彻底地改善了就医环境,同时以更科学、便捷、舒适的配置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它具体给广大患者带来怎样的全新就医体验?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急诊科:
立体规划 为救治提速
从10月23日起,市三医院急诊科整体搬迁到一号楼。全新投用的急诊科,拥有了全新的流程和配置,救治效能再获提升。
“打造的不仅是一个急救医学中心,更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为此,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急诊急救理念,结合自身特点对急诊科的各项关键设施进行了全新布局。”急诊科主任项涛介绍,新投用的急诊科总面积达6500平方米,一楼为急诊区域,二楼是急诊综合病房、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留观室、医护办公区。从检验检查、抢救到手术,基本可以实现“一站式”治疗,规模已可匹配一所小型医院。
如何“一站式”?我们从急诊通道说起。
目前,通过对机动车出入口、人行道和急救车辆通道设计,构建起了一个全封闭、高效的内部交通系统,极大程度保障了急诊急救的“生命线”畅通无阻。不论是从急诊患者通道还是救护车专用救治通道入院,患者都可以在大厅中央设置的两个分诊台得到快速分诊进入下一步救治流程——急诊抢救室设在距离分诊台最近的地方,便于第一时间展开治疗;抢救室可直通CT室和DR(X线检查)室;独立配置检验、检查、药房等服务,极大程度减少就诊耗时。
说到救治速度,不能不提及急诊科全新配置的导管室。在急诊科建立导管室,目的就是让心梗和卒中患者无需经过转运就能得到介入治疗,急速打通血管,保障生命安全。市三医院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的前沿平台都设在急诊科,每年接诊大量患者。如今这种开创性的设置,可以让心梗、脑梗等患者在急诊科就实现救治的无缝衔接,救治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而导管室内4个手术台的配置,能让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获得保障。
改变不止于此。据了解,急诊科计划在四川省内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率先开展“动物致伤门诊”,让伤者得到快速救治。动物致伤时有发生,但截至目前,专门的动物致伤门诊尚不多见,“除了可以注射疫苗之外,还可以快速针对伤情进行评估,对有需要的伤者开展急诊外科手术,通过全面、完善的综合处理让危害降到最低,更快实现康复。”项涛介绍说。
门诊:
分区规划 让就诊集中
伴随一号楼的投用,市三医院以科学的布局体现了门诊服务的集约化和效率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归区就诊”。按照这一思路,相关专业的门诊诊室及相关诊疗服务均被设计在同一区域,极大程度方便患者的看诊和检查。
如位于5楼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除了医生诊室外,听力中心、眩晕中心、内镜检查等均设在周边区域,走出诊断室即可开展对应检查。与此同时,挂号收费窗口紧邻门诊、检查室,在同一个区域患者可实现“一站式”服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建辉表示,门诊诊室更是由5间增加到7间,接诊能力进一步加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同在5楼的乳腺甲状腺外科门诊也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诊断室,同时将彩超检查、穿刺活检、血液检测等相关检查检验区域配套于相邻区域,极大提升整体诊疗效率。“以前患者需要从门诊二区拿着检查单再跑去门诊四区旁的彩超室,找路可能就要花好几分钟。现在方便了,除了乳腺钼靶检查需要到放射影像科外,其他的检查、检验都能在同一个区域完成。” 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吴剑认为,集约化的设置不仅方便患者,也让医生之间的配合更加便利,“医生可以直接到彩超室动态观察患者的疾病状况,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判断。”
肥胖与代谢疾病中心门诊与内分泌门诊设在门诊二楼同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内还有肥胖代谢检测室和运动心肺实验室,走路困难的肥胖症患者再也不用四处奔波完成各项检查。除此之外,在市三医院一号楼门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普胸外科、肾内科和泌尿外科等等,都以相关疾病为串联实现了分区规划,从而让患者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另一大亮点是快速分诊。门诊专业众多,为方便患者得到准确指引,医院在标牌标识的设置上也下了番功夫,采用航空港式候诊交通模式,能精准地将患者引导前往要去的诊室。门诊部王维强主任表示,门诊通常人流量大,为了快速分流患者,在门诊一楼大厅设有分诊台,专业的导医会根据患者的就医需求,及时引导前往各个就诊区域,避免人员聚集。
自助服务也在市三医院门诊实现提档升级。为了减少患者窗口排队时间,医院在大厅设有多台自助服务设备,市民可自主对应选择使用。同步设有总服务台、综合服务中心窗口,患者如遇就诊疑问均可得到及时帮助。
儿童门急诊:
独立规划 护患儿安康
在市三医院一号楼,从外到内顺序依次为急诊、门诊和儿科门急诊。儿科门急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救护车可直达儿科门急诊的大门前,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为患儿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儿科主任王慧介绍说,与以前相比,儿科门急诊的诊区面积增加了三倍,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实现了“一体化”。这里有独立的检查检验室、药房和挂号收费窗口,除了大型影像检查和超声检查外,都可以在同一个区域走完所有的检查流程,家长不用焦急地带着孩子四处奔波。
为了让患儿得到更充分保护,在这里,感染和非感染类疾病的诊治在内部区域进行了划分,交叉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
未来:
延续文脉 传递办院温度
市三医院一号楼的启用,让该院硬件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为“健康成都”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此,我们可进一步了解一下这幢大楼的风格特点。
建设之初,医院即提出“记忆共鸣”,坚持将城市文明和院史文脉相融合,形成兼具人文温度的医疗群像。同时,以“缝合再生”的方式实施不间断更新和有机扩张设计策略,在保证诊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现了改扩建周期的平衡过渡。历经三年多建设,最终以“航站式医疗街”的方式形成了以内科门诊住院综合楼(二号楼)、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门急诊住院综合楼(一号楼)为一脉的高效医疗综合体,并通过现代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实现了与院区历史保护建筑的有机联通,创造出可达可通的历史、当代、未来三大主题景观轴线,多角度呈现人文性、温度感的办院理念。
全新建成投用的一号楼秉持“公园医院”目标,深度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围绕装配式绿色建材、室内健康空气质量、屋顶绿化、建筑节能等技术措施确定设计策略,在满足舒适化诊疗需求的同时减少医院运行能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建筑的延伸和退台,主动拥抱院区中央绿庭,引绿入楼,让患者和医务工作者能在区域内切身感悟自然。而门诊单元和住院部的“模块化”设计,则为中心城区医院适应未来医疗技术革新提供了充足的灵活可变空间——按照规划,一号楼不仅集合了门诊、急诊、儿科急诊等诊疗区域,还同步承载了其他诸多功能——下一步,医院将结合新增住院区域资源对全院进行再优化、再整合,进一步满足患者入院诊疗需求;楼内新增的手术中心则让全院的手术间总数超过了40间,极大程度减少治疗等待时间,而围绕手术中心邻近配套设置的ICU(重症监护室)、病理科、输血科等区域,进一步缩短医疗流线,更是可以让集约化、效率化、人性化诊疗的初衷得到充分彰显。
未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将持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学科提升、质量提升、人文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精益管理”五大战略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建设高赋能干部队伍,搭建高层次发展平台,持续推动医院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患者少跑路、少排队,高质量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西南地区第一方阵医院。
文/洪观 李诗敏 供图/市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