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一年一度的腾讯科学WE大会首次走出北京,来到成都,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关于科技前沿突破的分享,让大家充分领略到科学的魅力与冲击力。
4日上午,一场“引力——科学与艺术的思想漫谈”在成都科幻馆火热举行,来自成都各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参与了科学家沙龙,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曾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电影《星际穿越》创作的基普·索恩、《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带领大学生们从天幕穿行到银幕,进行了一场不拘束时空、突破想象的跨界漫谈。
科学与科幻的相互启迪
科学与科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大咖们分别站在各自不同领域和角度进行了畅想。
“我一生教授物理50多年,当我退休后,想要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我要转向科学和艺术的交互这个领域。”作为理论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教授正是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的开拓者。他对引力波观测有重大贡献,拓展了物理学的边界,探索了可穿越虫洞作为时间机器的可能性,同时又为多部科幻作品提供了科学指导,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著名电影《星际穿越》和《信条》。沙龙上,他还称赞中国科幻小说《三体》是一部非凡的作品。
“科学是对自然的审美发现,科幻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审美创造。”张双南说,自己常常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激发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他提到科幻作品中的许多设想,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往往能够引领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郭帆导演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分享了他对科幻电影的理解和感悟。他表示,科学顾问在剧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确保了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尽可能贴近科学现实。对于大家关注的《流浪地球3》的进度,郭帆透露,剧本已经推翻了9稿,他也希望可以坐上时间机器到未来看看“球3”是啥样。“希望有更多新鲜的东西进来,所以来来回回不断修改,现在写剧本特别像编程,不断地迭代。”
科学设想与电影表现的融合
此次沙龙上,关于科学在电影中的投射成了另一个热门话题。借以科幻电影这一通往未来的窗口,来自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4所大学的100余名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话题当中,与嘉宾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四川大学的一位学生向基普·索恩提问,“在制作《星际穿越》时,为什么可以像预言家一样提前将未来发现的黑洞展现出来?而且像真的一样。”对此基普·索恩给出了答案,因为电影中融入了许多科学设想,包括引力波、虫洞等。而所有的呈现都通过物理定律和计算机模拟。他表示,希望通过电影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郭帆分享了自己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时,与科学顾问团队紧密合作的经历。他感慨道,“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与科学顾问团队沟通,确保电影中的科幻元素既具有想象力又贴近科学现实。这种跨领域的合作让我们受益匪浅。”
蔡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赵一
摄影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