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1月06日

将文化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冯婵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的成都,近年来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征程上,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新征程,成都要积极探索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政策支持,以更好满足人民文化新需求为圭臬,优化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将文化作为全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构建遗产大保护格局 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网络

成都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厚。据统计,成都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6处;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87项,市级项目118项。按照“大历史观、大遗产观”的保护理念,以分层分级分类的方式,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机制。确定崇州北部古镇群连片区域等2个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区域,对历史文化名镇、街区、村落、建筑等进行全面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实施文化遗产平安工程,完善不可移动文物安防设施建设。创新电商营销模式,提振非遗产业活力,探索历史文化名人多元推广路径,研发数字化古镇文旅平台。

动态健全法治保障,整合资源合力保护。构建城市的文化大保护格局,制定覆盖全域、涉及全程的严密法律法规,构建全域文化整体性保护体系。力求做到依法依规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坚持“一张图”管理,加大督察力度,建立跟踪评估的反馈机制,鼓励多方筹措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

强化系列研究阐释,注重“双创”兼顾开发。秉承“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兼顾文化整体性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文化多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盘活文化遗产,加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村古镇等多层次、多类别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创新构建主题化、网络化展示利用体系。

创新运用前沿科技,推进智慧精细管控。进一步利用高新科技,推进全种类文化遗产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尤其是对不可移动遗址遗迹的数字化保护。构建成都文化遗产云端数据库,探索运用AI、AR、元宇宙等技术推进数字孪生文物、虚拟修复等创新性数字化文化保护项目。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以数字科技优化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在全域范围进行智慧化精细分类管控,构建成都文化保护传承智慧网络。

更好满足人民文化新需求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近年来,成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优化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创新推动文化消费蓬勃发展,全面提振城市国际文化能级。

“以人为本”创新文化惠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焦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新喜好、新关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搭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主体联盟”,鼓励灵活多样采用多主体共建,优化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推动市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与其他政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易参与、易获取、易接受,且全域友好、全民友好、全龄友好、全时友好的高品质“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内容为王”升级文化体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切实提高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优质产品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创金融生态,构建优势文创产业集群。完善全市文创产业功能布局,健全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科技赋能促进全域博物馆联动,建立“成都博物馆数字联盟”,加快新媒体矩阵的文博推介。突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跨区域打造世界级主题文旅线路,加快公园城市多元空间文旅场景营造,培育文旅消费新爆点,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国际吸引力。

“文明互鉴”扩大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国际美誉度。积极推进大型国际赛事展会、节庆活动等的品牌化、持续化及永久落户。打造文明互鉴数字一体化交流平台,创新天府文化国际传播方式,努力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示范基地,健全国际化营销体制机制,持续讲好中国故事成都篇章,持续扩大成都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推动农商文体旅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与“改革”“科技”并驾齐驱的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三大动力之一。激发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经济潜能,在农商文体旅深度融合中,助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跨领域联动,以“文化”为引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现象级文化IP。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多个成都文化专题云端数据库,组团式推进成都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解读和大力推广。成立成都文化IP品牌运营委员会,加强成都文化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利用,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构建设计新颖独特,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性的成都文化IP标识体系及相关规范化运营机制。通过与非遗产业合作,丰富文化IP品牌内涵,多层次扩大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官网、大V、社交媒体等推广引流,以自媒体宣传、“沉浸式”体验活动等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营造现象级IP文化盛况。

加快文化价值转化,助推成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如“十二月市”等声名远播的文化品牌赋能经济,全方位激发成都特色文化IP的产业聚合力和经济驱动力,着眼生产要素高效自由流通,拓展全产业链增值增效,以展促产、展产融合,将新“十二月市”打造为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招引、生产要素流通等的重要抓手,做强节会交流合作、“双招双引”等工作,助推成都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顶流”文化IP。

持续深化文化改革创新全面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针对制约文化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聚焦文化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面对新业态、新问题、新领域,与时俱进完善管理办法和监督制度等各项保障措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促进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市级部门、区(市)县间,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合作工作机制,大力推动“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文化产业营商环境改革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质效,形成齐抓共管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聚焦新型问题,完善监管政策护航新发展。加强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上的运用,推动著作权、品牌等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法治建设,在“互联网+文化”项目的特殊管理和试点等新领域,积极探索监管“盲区”填补空白,健全管理办法,创新政策体系,加强支持力度。创新以信息化为平台的成都文化领域无形资产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全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的登记率,积极推进无形资产评估计价标准、无形资产评估操作规则等建设,建立健全全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管理数据库,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监督机制和管理绩效考核。

加强人才建设,提供复合型专业保障力量。为引进新业态、新领域文化人才来蓉,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立足长远加强新复合型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等开设新课程、新专业,加强相关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指向性、适应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成都之路文化形态新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2024-11-06 1 1 成都日报 c140699.html 1 将文化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