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纲
民生是国之大者,是关乎人民福祉、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深刻认识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关键在于党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民生问题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通过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能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更大信任和更多支持,为党的执政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党提供了更好的执政条件,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一项重大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可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也要强调精神世界的丰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民生制度体系,加强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完善的民生制度体系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减少因生活困境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另一方面,随着民生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日益增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注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建立健全民生制度体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可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举措
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能够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能够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民心、反映民意、满足民需,这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切实贯彻。
通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可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生育等方面普遍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优化公共服务,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例如,通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可以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可以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通过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可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可以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可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出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希望物质生活更加充裕,还希望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不仅希望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还希望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不仅希望个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还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这种需求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需求。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举措。民生制度体系作为调节社会利益分配、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能够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力保障。一个完善的民生制度体系应当涵盖多个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保障。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系统性地解决人民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生育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通过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通过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加强医疗体系建设,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供更加贴心的养老服务。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可以激发消费潜力。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将大大增强。这将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促进内需的扩大,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可以促进就业和创业。通过完善就业政策、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坚实人力资源保障。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协同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措施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还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些措施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