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鲜明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战略安排,提出完善基本公共制度体系的基本要求、重点任务,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离不开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领导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得到更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
党的领导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优化制度供给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遵循
以满足群众多元诉求为目标不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供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发展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为动力不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供给。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执行有力、落地见效,重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医疗、子女养育、养老住房等问题入手,明确民生建设的改革任务,统筹改革举措,突出政策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决定》中坚持目标导向,如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采取务实管用的方法切中要害,以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以政策执行反馈评价为导向不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供给。在政策设计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行得通、有效果更为关键。因此,在制度执行中坚持结果导向,建立政策执行的反馈评价机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关民生建设的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健全自上而下的民生制度执行评价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民生制度落地过程中出现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变相执行或不执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完善自下而上的民生制度执行评价体系。政策好不好,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永远是检验制度成效的“主考官”。为此,要畅通人民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多听听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呼声和诉求,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制度,改进工作措施,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把握好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承诺了就要兑现,做就要做好。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但“尽力”的同时也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开空头支票,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离开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制度体系。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还要倡导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改革成果。改善民生既是党和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作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