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1月09日

“6+4+2”万亿元 地方化债“三箭齐发”

核心提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

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8日,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三项政策协同发力后,地方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

这是记者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新增债务限额

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

记者从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获悉,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议案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议案提出,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

许宏才表示,议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财政部门将按程序尽早下达分地区限额,地方政府将依法做好债券置换工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依法做好监督工作。

“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党中央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确保经济财政平稳运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债实际等多种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除了“6万亿元”

化债政策还有“增量”

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蓝佛安说。

此外,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蓝佛安说,总的看,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据新华社

政策解读

权威部门详解地方化债“组合拳”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在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地方化债政策“组合拳”对外公布。

此次公布的化债政策能发挥何种功效?能多大程度上解决地方隐性债务问题?权威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一回应。

当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议案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介绍,此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的决议提出,同意财经委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议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财政部门将按程序尽早下达分地区限额,地方政府将依法做好债券置换工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依法做好监督工作。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当前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这样一次大规模置换措施,能够发挥“一石二鸟”作用。

一方面,解决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

“这次置换,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我们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蓝佛安说。

另一方面,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

蓝佛安介绍,通过实施置换政策: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同时,还可以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利好实体经济。

“总的看,我们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蓝佛安表示,通过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蓝佛安说,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监测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同时,将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债务体系。

“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是人大监督的重要方面。”许宏才表示,党中央作出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并对报告的重点以及人大审议程序和重点等予以明确。在今年9月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全面报告了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作了监督调研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已依法送国务院研究处理;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

“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此外,还要监督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测及改革转型情况。”许宏才说。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 2024-11-09 1 1 成都日报 c140828.html 1 “6+4+2”万亿元 地方化债“三箭齐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