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日出、森林佛光、日照金山、原始林海……杜甫笔下的“西岭”,是在成都市区可以遥见的、绵延不断的一座座晶莹剔透的雪峰。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距成都仅95公里,驱车2小时可抵达。景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终年积雪不化,为成都第一峰。千百年前,诗圣杜甫在草堂推窗见雪,挥墨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雪山因此得名。
今天,西岭雪山,这座中国南方唯一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何以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旅融合战略引领冰雪旅游和四季旅游的新模式、争做中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先锋?
让“冷资源”带来“热效应”
“小资源”撬动“大发展”、“老资源”迸发“新活力”、“冷资源”带来“热效应”,冰天雪地中,新赛道、新经济、新业态正拔节生长。西岭雪山作为成都市的冰雪旅游名片,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称号,年均雪季长达5个月,成为南方滑雪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
把“冷资源”做大做强,不能仅仅谈冰雪资源,更要跳出冰雪来谋划,把西岭雪山的“冷资源”放在国家产业发展全局中考量,以发展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区为目标。近年来,景区着力打造精品冰雪旅游项目,不仅通过引进先进的滑雪设备、扩展雪道、提升游客服务体验,使得冰雪运动成为冬季旅游的核心内容,还通过举办滑雪赛事、设立滑雪学校等推动滑雪项目的专业化发展。
据悉,西岭雪山滑雪场已建成7条雪道,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滑雪,成为南方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基地。景区内的滑雪学校不仅拥有200名滑雪教练,还推出免费的滑雪公开课普及冰雪运动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滑雪爱好者前来体验。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持续深挖文化内涵、重塑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场景、迭代产品结构、构建服务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加速创建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西岭雪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冰雪游”到“四季有”
锻长板后再补短板才能促发展。西岭雪山景区锚定“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典范”的发展总体思路,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元联动的原则,充分利用西岭雪山“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和5364米成都平原最高海拔唯一性的独特优势,创建“全时、全域、全景”产业产品体系。
尽管冰雪旅游是西岭雪山的传统优势,但景区通过构建“旅游+度假+运动+教育+康养”系列新消费场景,创新演绎“冰雪文化、运动文化、生态文化、大熊猫文化”模式,打破季节限制,实现了“四季有”的全域发展——让“畅游”变“常游”,通过山地运动项目推出多元化的旅游场景和消费场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不同季节的西岭雪山。
从“冬季火爆”向“四季长青”转变,无论是星空音乐会、山间营地还是公路集市,这些活动都极大丰富了西岭雪山的夏季旅游产品,改变了人们对“滑雪胜地只能冬季旅游”的固有印象,实现来西岭雪山四季都有得玩、有得看、有得乐。
促“冰产业”带旺“热经济”
“三亿人上冰雪”。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数年间,我国的冰雪产业随着冰雪运动的全面开展而“出山海关”“过长江”“越秦岭”,南展西扩东进,迈入快速成长期。2024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有关举措。会议指出,要提升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冰雪旅游,强化冰雪装备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附加值。以此为契机,西岭雪山景区迎来又一轮提档升级的新机遇。
“冷冰雪”促进“热消费”,作为南方冰雪与文旅融合的创新项目,西岭雪山不仅推动了成都地区冰雪运动和文旅产业的融合,还通过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景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深入挖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推动景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余力/文 图片由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