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成都鲜明“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导向,就是抓重点、找关键,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成都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抓好其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进一步释放改革促发展的动力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都组织召开40余次市委深改委(组)会议,审议通过248个专项改革方案——
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9月10日,成都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提质发展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10月9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要求加快开辟一批新赛道,持续开展前瞻性研究,以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助推产业变革,推动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将积极探索园区“管理机构+运营公司+N”管理模式,加快构建“小而精”的管理机构和“大而专”的运营公司,以改革赋能推动园区减负扩权。
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纵深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实施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坚持科学方法,方能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幸福更可感
10月31日,成都公布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
治堵是民生工程,哪里最容易拥堵,群众最有切身体会;应该怎么治理,治堵成效怎么样,市民最有发言权。创新实施“开门治堵”,就是要听民声、聚民智,精准找到治堵发力点。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都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老旧小区改造,是贴近民生、贴近生活的大事。今年以来,成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开工300余个,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60个、7000余户,老旧院落改造项目已开工500余个。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10月23日,成都出台“减负十条”,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关切的教育痛点堵点,明确改革举措,切实为教育减负、为成长加油。
安全是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深化智慧蓉城建设,不断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安全生产无小事,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全市开展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发动群众关注身边安全、发动媒体曝光安全隐患,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养老,从“智慧蓉城”到“微网实格”,从“菜市书屋”到“开门治堵”……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举措,蕴含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厚情怀。
改革的号角再一次吹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成都正坚定不移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金陈 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