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既承载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使命,必然要求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近年来,成都积极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对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覆盖且有所提升,同时增加特色项目,开展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以“幸福美好十大工程”“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专项工程推进公共服务深度发展,既展现了高超的城市治理能力,也表明在人民群众高获得感、高幸福感、高安全感状态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不断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成都在依照国家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前提下,还应继续发挥领头羊、示范区的作用,探索提供更高质量、更广覆盖、更契合需求、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
顺应大势+把握特色
成都要认清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国家标准指导下统筹需要与可能,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我国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专项规划,在民生领域起到了凝聚共识、引领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要顺应大势,摸准时代脉搏。一是顺应人口发展大势。当前成都常住人口总量已突破2100万人,且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造成压力,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势必大幅提升。同时,人口分布不均衡也对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科学精准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顺应国家政策大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进,一系列国家重大部署叠加赋能,为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提供了政策动能。三是顺应科技革命大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公共服务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手段,为优化服务思路与方式提供了科技支撑。
要把握特色,看准发展基础。一是人民群众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双重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保基本兜底服务”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迫切期盼优质多样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成都基础良好。成都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小,在教育、医疗、养老、创业、文体公共服务等方面有较好基础与自身特色,应在国家标准指导下统筹需要与可能,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下,应充分认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吸收更多有生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从重经济职能到重社会职能转变的过程。虽然,政府发展经济的任务依然很重,但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下,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应充分认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吸收更多有生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整合优质社会资源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资助等方式帮助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格局。例如,政府应承担市民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相关制度,依法为员工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费用。此外,各级政府间要实现公共成本分担,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依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重点支持当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公共服务经历了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的地域融合,从“基本公共服务”到“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展,从“均衡标准”到“均衡优质”的目标升级,公共服务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次提升,逐步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
集中优势+下沉服务
公共服务范围广泛,各领域有不同特点。公共服务的有限性与人民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必须同步考虑效率与公平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就包含了对基本公共服务向县域、中心镇等人口集中区域布局的指向,以形成县镇对人口、产业吸附能力。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四川要提升县城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生活品质和便利化程度,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县城。但目前“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滞后,影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及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承载能力的提升”,部分原因就在于县域、中心镇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质量还有待提升等问题。公共服务的有限性与人民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必须同步考虑效率与公平。
同时,公共服务范围广泛,各领域有不同特点,例如,基层医疗需要靠近群众,但三甲医院只需要布局到交通便利的县城即可;初、高中孩子自理能力较强,县城寄宿制学校可兼顾效率和公平,但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近身照顾陪伴,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布局需要因地制宜、因事而异、相对集中。一方面可以以人口、需要为导向,开展供需匹配评估,建立15分钟便民生活圈,村镇“一站式”公共服务枢纽,同步编制“公共服务地图”;另一方面,要依据自身优势做好优质学校领办帮扶,优质师资共享,优质网络资源城乡同步覆盖,建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
保障基本+追求优质
成都首先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并同步谋划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都首先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九大领域不断完善,并同步谋划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要依据地方特色和前期基础,重点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生态体系,生活服务领域需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使其供给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是划定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试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刚性要求,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撑,可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为试验区,将重点领域较为成熟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探索推广。二是以专项工程推动重点领域发展。九大领域涉及面广,每一领域均存在急难愁盼问题,应依据有无广泛急切需求、有无发展基础等判断标准,分年度、分阶段谋划专项工程,结合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力量促进事业与产业的同步发展。三是广泛开展需求调研。供需双向精准对接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的重要前提,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全覆盖公共服务需求调研已成为可能,应分街道、分社区、分类型开展公共服务需求调研,实现供需见面,以保障服务内容、布局点位等方面的精准供给。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