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1月21日

全媒体时代文学如何触达更多读者

《我在岛屿读书3》海报

从分界洲岛到东澳岛,再到希腊克里特岛,10月17日,《我在岛屿读书3》正式开播,今日将迎来第六期。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感受着希腊的海风和书页的轻拂,文学故事精彩继续。

10月18日,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李舫、祝勇、叶延滨等文学大咖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获奖者领受荣誉,文学通过盛典触达更多读者。

随着《繁花》《我的阿勒泰》剧集的热播,上海黄河路、新疆阿勒泰风靡全网,带动旅游消费升级,这样的意外收获,离不开原著的文学“母本”价值。

近年来,文学与影视、网络媒介相互介入,跨界融合,不断显现出新的文化活力,开拓出新的意义空间。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欢认为,文学作品的“出圈”、知名作家的“出镜”表现抢眼,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正重新诠释文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在作品与创作者、接受者、消费者以及传播媒介之间建立起新的紧密联系,极大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家“出镜”

呈现文学的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

余华说:“阅读就是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遍世界。”《我在岛屿读书3》第一期克里特岛的旅行从比雷埃夫斯港开启,乘着星月交辉,缓缓拉开了序幕。不同于奈保尔《自由国度》所述的破败,如今的比雷埃夫斯港早已成为中欧“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正如苏童讲述的那样“此刻我们正如古老的旅人,前往未知的所在,这是一份独属于地中海的浪漫”。拂晓时分,离船登岸。四人经由伊拉克利翁,宿于山中民宿,眼见远处逐渐绚烂的绛紫色日出,《波伏瓦回忆录》中的片段,刘白羽《长江三日》的迷蒙,乃至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烈烈燃烧,自叶子、苏童的念白中悠然而出,余华也不禁吟咏出舒伯特《冬之旅》与奥尔夫《布兰诗歌》中的词句。苏童说:“一个作家赋予太阳色彩,太阳的色彩被主观化之后,那就是文学。”独特的慢节奏书卷气让《我在岛屿读书3》甫一播出,就受到了观众与读者的热议与好评,首期全网节目相关曝光量高达3.5亿+。

数字媒介时代,作家们不只依靠学术演讲、人物访谈等传统形式抒发己见,而是积极融入新兴媒体平台,将与文学相关的一切呈现给观众——莫言、毕淑敏等进驻短视频平台,成为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创作者;西川、梁鸿等亦变身“up主”,持续更新作品;刘震云凭借在综艺上的幽默表现,数次登上热搜;王蒙、梁晓声、阿来、麦家等作家做客直播间与观众互动,每场直播销售额动辄数百万元。

在多种平台加持下的作家破圈,会给严肃文学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青年批评家谢泽杰认为有三方面值得总结。他细细道来:其一,作家的真情流露,让观众体会严肃文学背后的“人情味”。比如up主狂阿弥采访余华时,分享了妻子读到《活着》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一句时的感动。余华感叹“为了找到这句话,我停了两三天的时间”,并解释“盐”这个意象一方面潜藏了与“伤口”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过程中,作家对小说人物、语言的考量,与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感慨,有了一次真挚的相遇。

其二,作家的敏锐观察,让观众感受严肃文学的“生活味”。大型人文谈话节目《文学馆之夜》中,李敬泽与戴锦华、李洱等,谈论“为什么爱上一只猫”。他们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区里的猫,谈到老舍的《猫城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阿瑟·米勒的《猫和水暖工》,极大拓展了话题的宽度,呈现出一只只迷人的“文学的猫”。话题还在作家们的闲聊中不断走向深入,他们从“送别一只猫”谈到对生命历程的演练,从“宠物”概念的追溯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作家们一步步带领着读者,从人和猫的情感关系中感受到复杂的况味。观众由此发现,文学的深刻和宏大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无数人平常的生活当中。

其三,作家对作品的精彩演绎和解读,让观众领略严肃文学的“文化味”。如果要细数《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的名场面,一定有西川在海边一边击鼓一边激情朗诵“瀛海喻苍茫,坡翁诫我也”。本季第四期节目重头戏诗歌朗读会中,不但西川再续前缘,还有当代希腊作家狄米崔斯·里亚科斯、克里特岛传统生活博物馆馆长及其女儿等希腊友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碰撞在此刻将更加具象化。当曾经演过话剧的程永新声情并茂地朗诵《爱人们的灵魂都在高高的星空安息》,马家辉粤语版《枫桥夜泊》,苏童用散文般的声音朗诵《老人与海》选段……独特的气韵涌出,让不少网友心潮澎湃,“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文字再也不局限在纸面上,而是与作家的精神气韵合二为一,发出有情、有力、有韵的声响。“当作家成为观众阅读的‘引路人’,让严肃文学原本的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更真切地向读者和观众呈现,严肃文学才能真正走出‘内循环’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读者群。”

作品“出圈”

衍生出新的文化现象和热点

回首今年国剧,《我的阿勒泰》为观众带来了最大的惊喜。《我的阿勒泰》是李娟“阿勒泰”系列里再版次数最多的散文集。开播以来,《我的阿勒泰》带领观众深度体验了阿勒泰地区的辽阔苍茫与有趣有味的当地人民,吸引了大量观众奔赴阿勒泰旅游观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文学的跨媒介再生产与传播,文学生态带来了怎样的重塑与改变?”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战玉冰说:“我只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如何想象一部文学作品的读者。比如同样面对《我的阿勒泰》,有的可能是李娟散文的读者,有的可能是剧集的观众,有的可能是文化播客的听众,有的可能是解说类短视频的受众,甚至有的可能既没看过散文,也没看过剧集,但在这样一股‘阿勒泰热’中成为一名亲身奔赴当地的游客……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阅读’或者‘体验’了这部作品,而他们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传统‘作品-读者-阅读’这样一个简单且单向度的影响链条所能概括。”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欢表示,文学文本一直是影视作品取材的重要来源,在高度参与性、代入式的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借助影视“出圈”也带有一种再创作的化合效应,有效吸纳了跨领域、跨身份的新生代语言与生活体验,并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化现象和热点。

去年11月,“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的盛况还让人记忆犹新,11月14日至17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又在南宁举办。从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开始,中国作协全力打造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四大奖项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可以说是新时代文学发展的“破圈”之举;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成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当晚,全网近200万观众“云参加”,在线共同见证文学盛典。人们为什么会观看一场文学颁奖礼的直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霍艳指出,除了看到神秘的作家、感兴趣的作品,他们更想看到文学与生活、时代的关联,不光是娱乐消遣也不仅是反映现实,而是带来一种全新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改变生活的可能。霍艳认为,文学颁奖只是锦上添花,文学“出圈”也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生产出好的作品,重建和生活的关联,打动人们的内心。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乔叶看来,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哪里有人性的光芒闪耀,哪里就有文学。文学应该向着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都能进来。

文学是最古老的“元宇宙”,文学在做一件反映现实而超越现实的事。文学终会海纳百川,在全媒体时代容纳更多内容,触达更多读者。

--> 2024-11-21 1 1 成都日报 c141373.html 1 全媒体时代文学如何触达更多读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