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家门口道路不再拥堵了,出行的路上心情更舒畅;公司旁又多了一块绿地,工作累了,可以下楼走一走,看看绿色,闻闻花香;菜市里面新开了书屋,买完了菜,还能捎带着买本书……当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改革发力点、落脚点,这其中,自能彰显一座城市的致广大与尽精微。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指向。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多不多、开公司办企业方不方便、每天通勤的时间长不长……能不能将这些“市民之问”回答好,体现着一座城市担当使命的力度、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人城互动的温度。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了一批彰显成都特色的改革举措,不仅事关成都现代化建设全局,也与大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确保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取得实效。
大处布局、小处落子。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公布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成都老旧院落改造项目已开工500余个;“减负十条”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关切的教育痛点堵点明确改革举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日新月异的发展,聚焦点始终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迈步向前,给人的期待只会更高。全力以赴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是当前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盯群众所盼,聚力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名片攻坚突破,方能不负市民群众期待。
在工作中不断精进,不懈努力,抓好项目、抓紧进度,切实把党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发展成果,需要我们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只有秉持追求卓越之心,锚定目标拼搏实干,我们才能书写更加生动的城市实践,让每一位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心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