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1月26日

还有很多或许

□黄晨旭

“云彩飘不过你哟,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哟,甘巴拉……”

在我的青春或是成长荧幕里,充满旋律的故事,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这一支我的恩师谱写的《甘巴拉》,就常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因为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学音乐,我上大学时,业师是藏族音乐家、作曲教授昌英中。与老师共度课堂生涯的那几年,他总是以他那细腻入微的批改,让我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的隐喻和密码。当然,除了音乐的密码,其实很多生活的密码,也是老师带领我解锁的,这些密码相互交织,比如我曾一面听老师为方言剧《下课了,要雄起》谱写的音乐,一面感受老师与那段音乐高度契合的真性情,这为我留下了很多“或许”。

老师是一位性格豪迈、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的生活中似乎总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样是酒,一样是“江湖菜”——比如泡椒猪肝。逢年过节,在九眼桥附近不奢侈的家常菜馆子,总能见到他与三两好友举杯畅饮,那份对艺术与生活的热爱与不羁,让人心生敬仰。说幽默一点,他对泡椒猪肝、肝腰合炒这类菜的偏爱,似乎也是他性格的一种象征——热烈而直接,对学生也只叮咛些碎片般的肺腑之言。

当然,长期的饮酒也让他不得不面对肝脏的挑战,我发现,赶黄草成了他日常不可或缺的伴侣,一杯清茶,几缕草药香,是他对热烈的一种妥协与坚持。

师母是《成都日报》社退休的编辑,她的文字质朴而有力,往往只有她的劝诫,才会让老师少喝酒。当然,她向我说过的那些言语,自然也分外有力。

有年春节前夕,我满怀感激带着礼物去拜访老师夫妇,我的老师不善言辞,但师母的谢绝来得很“陡”:“你真的不要客气,我们硬是,简直哦,从来不收学生的一分一厘。”她的眼眸里,写满了热爱事业或是教育的纯粹与高尚。

类似的“碰壁”经历,在后来的日子里时有发生。无论端午、中秋,老师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我去拜节,甚至幽默地打趣道:“哎呀,我是藏族人,不兴……”这些话总是让我感佩又无奈。

又一个春节前夕,我得知老师外出,便带着赶黄草敲响了老师家的门。师母开门时的惊讶与随后的笑容,仿佛是对我这份“小聪明”的一种宽容与理解。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心意,老师与师母是懂的。

毕业前,老师和我,以及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吃了饭,但师母没来。当真的要离开这片街区时,我提出请老师夫妇吃顿饭,以表谢意,依旧被老师婉拒。但老师予我的,又岂是一顿饭所能承载。

离开校园后,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再也没有回去过。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还是会与老师分享。而老师的回复,总是那样火爆或精悍,要么一个字,要么两三个字。久了,有一次,他破天荒地回复了五个字——常回家看看。那一瞬间,我好想端一份泡椒猪肝就往他的琴房跑,但是,菜冷却下来我也跑不回那段距离,或许他还会打趣:“这猪肝炒老了……”

如今,每每回想,心中还是会泛起锦江微澜似的光影涟漪。我欠老师夫妇的,或许是一份猪肝,或许是一盒赶黄草,但更多的是那份无法用物质衡量的纯粹之情。

生活还在继续,如同那些未完成的旋律,永远匍匐在记忆的枝头,等待着更多的“或许”来填补,还有很多或许。

--> 2024-11-26 黄晨旭 1 1 成都日报 c141583.html 1 还有很多或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