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迎来历史性重要节点——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8000万人次,是一个沉甸甸的数据,更是一个富有“含金量”的流量。成都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跻身“八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的城市,也跻身“全球航空大都市20强”。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透过8000万人次的航空流量,能够感受到哪些变化、带来了什么、有何意义?今天,咱们就从“变量”“留量”“质量”三个维度,看一看成都八千万级航空客量的“含金量”。
A从“流量”看“变量”
比肩北京和上海
成都跻身“八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
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内地第三个同时运行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航空运输迈入“两场一体”高效协同运行新格局,极大地缓解了双流国际机场超负荷运营的压力,也释放出更多的时刻资源。
面对诸多资源和优势,成都迈开了加速提升航空枢纽能级、拓展开放通道的步伐。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五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就是“提质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高水平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从新开直飞奥克兰、米兰等,加密直飞温哥华、洛杉矶、悉尼、墨尔本等客运航线,到开通至华沙、巴黎、法兰克福、第比利斯、班加罗尔等全货机航线……今年以来,成都坚持客货并举,加快国际航线恢复拓展,基本形成通达全球五大洲的航空客货运骨干航线网络,实现国际航线广度、航班密度“双提升”。
记者从市口岸物流办了解到,截至目前,成都的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航线已恢复拓展至72条,其中客运航线50条、货运航线22条,航线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4、中西部第1。11月19日,成都开通全国首个直航非洲塞舌尔的经贸文旅包机航班,12月1日还将开通直飞维也纳的洲际客运航线。
开放通道推开大门,大门常开宾客常来。11月19日,成都航空口岸年出入境旅客量突破500万人次,其中今年从成都出入境的国外旅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11月25日,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11月28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
2023年12月7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实现一个新的跨越。如今时隔不到一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再上一个“千万级”台阶,迎来新的里程碑。
“成都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内地第3个年航空旅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的城市,航空第三城地位更加稳固。”四川机场集团总经理孙绍强说,这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两场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标志着成都乃至四川在我国民航版图、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B从“流量”看“留量”
熙来攘往频频握手
成都成为海内外企业投资热土游客向往热地
10月28日,为期186天的成都世园会落下帷幕。世园会是继成都大运会后,在成都举办的又一个国际性盛会,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千万人次,累计开展了100余场国际性交流活动和3000余场各类活动。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21日,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4.4%,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量同比增长158.2%,中转旅客增幅达28%。在双流国际机场,往来客流中超过一半为商务快线旅客,单机载客量位居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第二。
一条条国际航线连通国内、国外两端,畅通了国际交流合作往来。从世乒赛到大运会,从汤尤杯到世园会……一系列高规格的大型国际赛事和活动纷纷落地成都,与世界各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每逢节假日、寒暑假,成都都是各大在线旅行平台出游的热门目的地和始发地。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超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18%。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成都接待游客总量2378.9万人次,整个假期消费旺盛,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两成。
熙来攘往,频频握手。截至目前,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与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数量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到去年年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5家,成都的外商直接投资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平均每天新增2家外商投资企业。
“机场是一座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曹允春说,放眼全球,每个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发达的航空枢纽功能,航空客流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动向,往往是一个地区发展活力的风向标。今年以来,从空中客车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项目在成都投运,到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增资扩容,再到林德公司在成都追加投资打造新项目,成都已成为世界企业巨头的投资热土。
在林德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易岷看来,成都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包括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让企业更加高效地对接国际市场,对国内外大型企业到成都投资兴业很有吸引力。
事实上,在《环球时报》发布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榜中,成都已连续十年位居榜首。
C从“流量”看“质量”
迈向门户复合型枢纽
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按下新“快进键”
成都不靠海不沿边,依托航空枢纽的高效连接性,进口海鲜生意却做得“嗨”。如今,成都航空口岸已成为南美洲三文鱼进入中国市场的全国第二大口岸,而在全球三文鱼进口量排名中,仅次于上海浦东、广州、深圳口岸,成都排名全国第四位。
据成都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成都航空口岸三文鱼进口货值达8.6亿元,同比增长4.7倍。“量”大了,进口海鲜生意产业链也拉长了。
目前,成都已形成“三区(四园)两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体系,拥有开放口岸2个、具备9类14项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口岸功能。其中,成都航空口岸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进境指定监管场地。
口岸功能日益完善和提升,每天从成都进出口的货物不断增多,货物类别越来越丰富,为开放型产业发展稳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今年前三季度,成都航空口岸实现进出口货值4497.2亿元,同比增长30.3%,进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中西部第1、全国第3。
成都近年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而这些产业都是适航产业。
开放通道敞开了国际合作大门,门户枢纽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开放型产业链接全球市场“如鱼得水”。今年前10月,成都实现进出口值6829.2亿元,同比增长10.6%。
近日,全球知名智库GaWC发布的《2024世界城市名册》显示,成都位列全球第58位,较上期排名提升了13个位次。
今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成都等7个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今年10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提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提升成都两个机场能级,加快打造空中丝绸之路。
迈上新台阶,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已按下了新的“快进键”,进一步增强枢纽能级,不断织密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提升航空枢纽运行品质,强化与全球互联互通水平,助力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