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02日

如何以产业兴农推动实现强县活镇兴村?

专家简介 毛杰 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

编者按

11月27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强调,要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培育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聚力强县活镇兴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攻坚突破。如何深刻认识产业振兴对强县活镇兴村、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如何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本期《锦观智库》专访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毛杰,就相关问题进行阐释。

产业振兴 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基础

锦观智库: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如何深刻认识产业兴农和乡村产业振兴,对强县活镇兴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作用?

毛杰: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重要引擎。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坚持产业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将赋予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不仅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一是巩固了脱贫成果。通过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等举措,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当地特色资源和农村资产,最大程度将农民和农村的资源利用起来,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供了基础和提升空间。

二是助推了农强民富。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加快乡村产业升级,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是促进了城乡融合。乡村产业振兴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可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

农业产业化 破局农业分散经营和单打独斗

锦观智库: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企业的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毛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突破规模优势,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路子,通过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实现产业兴农、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目标。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分类分区引导,形成区域间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加快发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二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向种、旅两端延伸。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推动生产、加工、渠道三者的统一或紧密衔接,有效分配各个环节的利益。利用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工具,发展供应链反向定制、定制农业等新模式。

三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促进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产业园区化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双向流动

锦观智库: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又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并以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强县活镇兴村?

毛杰:成都在2019年获批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细化落实《“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方案》,出台成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立足全省“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总体布局,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构建“川字号”“成都造”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瞄准2027年建成125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加快配套完善园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现有产业园区聚集特征,合理划分稳产保供功能区、转化增值引领区、质量强农引导区、绿色发展先导区、科技成果展示区、融合发展样板区;依据产地优势禀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产区、优势农产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围绕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协同发展,在沿带沿线规划布局一批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整体布局,在天府大道等主干道、在成德眉资交界地带,沿道沿界高水平建设一批粮食、经作、畜牧类园区。

二是加强成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生产方式转型,推进园区加工提级扩能。打造成都乡村产业服务中心,提供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全链条服务。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搭建园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众创空间,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入乡创新创业,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入园创业,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持。加快组建园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鼓励经营主体购买使用精准作业、无人驾驶的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园区、智慧养殖场、植物工厂、智慧作业无人农场等,全面提升园区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绿色投入品广泛应用,探索建立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茶园果园、沼气、农田等农业碳汇项目和生态产品。

三是加快完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建设农科高地,重塑农业品牌,拓展农业功能。以园区为载体,做优做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依托天府现代种业园,提速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聚焦科技赋智赋能、现代装备降本增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引培“育繁推一体化”链主企业和重点链属企业。积极筹备第十一届成都种业博览会等行业盛会,以培育耕耘之“芯”,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核心需求,聚焦市场前沿热点,整合行业头部资源,分享最新技术趋势。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广“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行动经验。以“种”为引,加快落实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制造提升行动,同步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生态矩阵,制定严格认证标准与合作推广要求。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充分发挥天府农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作用,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农旅体特色生态场景,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的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 2024-12-02 钟文 1 1 成都日报 c141886.html 1 如何以产业兴农推动实现强县活镇兴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