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城市考古联盟第二届理事会议暨城市基建考古交流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作为全国城市考古座谈会学术活动之一,四川、成都、郑州、济南、南京、武汉、西安等省市文物局,以及30家城市考古联盟理事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围绕新时代城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市级考古机构人员及经费管理、市级考古机构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探索城市考古与基建考古的融合发展之路。
现场,与会代表交流了近年来各地在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考古研究传播等方面的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成都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关于成都考古发现、学术科研、文物保护等情况,同时肯定了联盟成立以来各理事单位在考古发掘保护、学术研究、公众考古与教育、科技创新及应用、考古成果阐释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此次会议既是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硕果总结,也是进一步强化联盟理事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激发创新城市考古新思路、新方法的又一实际行动。
冬季的沈阳地区天寒地冻,无法进行考古勘探,使得每年的考古勘探工作时间仅为3月底至11月中旬,各区、县(市)政府拟于冬季收储地块的工作受到了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沈阳市文物局多方调研,出台了《冬季土储项目考古勘探救济办法》,对各区、县(市)拟于冬季收储且基本达成交易意向的地块,在向市文物局报备相关资料后,可以先行收储,后续考古勘探工作由企业负责申请,在项目施工前完成考古勘探工作。
苏州市则面临城市更新速度快、考古工作压力大的挑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考古工作重心从郊区转移到了城市,而其中古城区是国企和政府项目、民生工程等重要建设项目的聚集区。此前,“考古前置”制度实施的负责人表示,苏州在项目开工前会发出明确的告知书,明确围挡、签表、配套、环保要求等,以及预验收和中期验收的过程,确保工作质量。
“郑州市历史悠久,地下文物丰富,经济建设工程多,涉及的文物保护项目也多。”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平衡城市建设与考古工作,郑州市实施了考古发掘工作的前置改革,有效保护了文物,同时也节约了成本,“郑州市通过抢救性发掘模式、绿色通道等措施,解决了一些城市建设中的考古问题。”
会上,第一任、第二任轮值主席单位交接仪式顺利举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颜劲松代表第二届轮值主席单位发言。针对当前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颜劲松提出了未来工作计划,将在深化合作交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政策完善、强化活化利用、加强国际交流这五个方面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交流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