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06日

提升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供与需如何发力?

精彩观点

1以开辟新赛道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城市“弯道超车”,进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策源功能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之一,重点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

3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急需紧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对全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进行全面部署。

本期《锦观智库·经济观察+》栏目,聚焦市委全会精神,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就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意义、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等相关内容,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闫博文。

锦观智库:11月26日召开的成都2024院士(专家)赋能产业发展大会以“科技引领赛道·创新赋能产业”为主题。如何理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对城市竞争优势培育、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开辟发展新赛道

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闫博文:业界普遍认为,新领域新赛道指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等特性。

开辟发展新赛道是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赛道以创新驱动为主导,通过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创新引领革命性变革,进一步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同时,新赛道的发展,会对城市中的人才、资本、数据、土地等各类要素支撑带来新的要求以及形成新的组合蝶变,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城市“弯道超车”,进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日前,省上公布了25条产业新赛道,其中成都有18条新赛道入选,表现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需要关注的是,新赛道具有“长期性”特征,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期培育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开辟发展新赛道是创造新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新赛道的发展通过转变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消费对象来看,基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的新型数字化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8万辆和975万辆,均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产销量,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此外,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产品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从消费方式来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破消费方式的时空局限,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消费需求。

开辟发展新赛道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支撑。一方面,新赛道的发展可以为产业带来新增量。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在数字、产业、科技等方向形成一批新赛道,并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新赛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赛道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技术迭代涌现的新兴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现有产业产生溢出效应,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锦观智库:成都是西部创新资源的富集地,2023年,在蓉两院院士增至36人,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24位。成都如何发挥智力优势和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解决从“0到1”的问题

围绕三类主体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闫博文: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根本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策源功能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之一,重点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因此,成都应该主要围绕三类主体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一是要围绕高能级平台,夯实原始创新基座。推动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高效运行,聚焦公共光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谋划争取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落地。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二是要围绕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在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同时,完善“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三是要围绕创新型人才,放大智力支撑作用。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快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战略型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长期稳定支持其牵头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基础科学探索等重大研究。同时,加强科技创业新锐团队的识别和培育,密切关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获奖团队,优先提供专业孵化服务和资金扶持,在人才引进、院企/校企合作、承担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锦观智库: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当前,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者高效融合的堵点和难点何在?如何以推动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等措施为抓手,最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最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闫博文:一般来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技术供给端为起点,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化—产业化”各环节推动创新活动向前发展,形成“科技—产业”探索性转化路径。另一条是以技术需求端为起点,通过“企业技术需求—校院技术研发”定向转化,形成“产品—技术—研发”确定性转化路径。基于这两条成果转化路径来看,成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效融合还存在创新链条部分环节较薄弱、平台承接能力不强、供需匹配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

因此,成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应该注重在这两条路径上同时发力。一方面,围绕探索性转化路径,打通创新链条关键环节堵点。一是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成都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数量众多,但专利在本地产生转让的比重不足3%,仍有较大挖掘空间,因此应开展存量专利盘点,梳理筛选市场需求潜力大、转化实施空间广的专利,对转化意愿、转化方式、项目组合等进行标注登记,形成专利转化资源库。聚焦市级重点产业链,建设运营重点产业专利池,支持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及监测评价,提升产业链专利技术推广应用便利度。二是加快打造一批中试平台,中试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迈向产业化的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科技创新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因此,成都应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急需紧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市级备案资助管理。三是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广“岷山行动”计划,建立以顶尖团队为核心、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围绕确定性转化路径,探索“释放需求—链接需求—匹配需求”的需求牵引模式。一是释放创新型企业潜在技术需求,相比“链主”企业,创新型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较差,难以自行生成技术体系,如何有效激发、精准识别其潜在技术需求,则是挖掘创新型企业成长潜力空间的关键。建议学习借鉴宁波经验,实施创新型企业研发创新“免费诊断+解决方案”全覆盖行动,挖掘和凝练创新型企业的有效需求。二是提高供需信息链接能力,实现创新型企业技术需求信息高效链接,重在提高需求信息传达的质量和效率,畅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话语体系。建议拓宽“线上+线下”信息对接渠道,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及时发布创新型企业需求信息。三是完善创新型企业靠前参与机制,推动供需精准匹配,释放需求潜力重在发挥创新型企业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对市场的敏锐度,完善其靠前参与科技研发的相关机制。建议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作机制,完善订单式研发,探索成都本地创新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企/院企联合实验室。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专家简介

闫博文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2024-12-06 1 1 成都日报 c142110.html 1 提升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供与需如何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