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11日

多元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打造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才

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一直以来,成都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实施多元化的学生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精神地基”。

坚定理想信念

激发成长力量

队歌嘹亮、誓言铿锵、红领巾迎风飘扬。2024年10月12日,100余名少先队员代表、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和青联代表齐聚东湖公园,参加“红领巾爱祖国”成都市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们坐上红领巾公交车,在红领巾代表的带领下参观现代城市建设、倾听红色历史故事,近距离领略成都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增强爱国情感。

近年来,成都各地、各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广大少年儿童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引导他们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师生代表在成都市烈士陵园参加“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万名师生和家长国庆节在天府广场迎着第一缕晨光观看升旗仪式;组织师生代表参观桂溪生态公园、交子金融博物馆、成都规划馆;各级各类学校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依托中小学校组建多支学生志愿服务队,定期就近开展“文明成都·蓉耀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联动城市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等志愿服务站点,引导学生及其家庭在社区院落、公园绿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公共空间等常态化进行志愿服务,年均覆盖青少年志愿者10万余人次。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聚焦当下青少年精神需求,启发和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自我成长过程,建立多元价值取向、获得成长体验。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城市、走进生活,将育人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真实体验和感悟。搭建12345热线学生教育体验平台,以青少年“城市观察”为主题,联合市网络理政办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培训体验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和座谈交流等,学生们从“一个电话服务一座城”的运转肌理中深刻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和速度。

系统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联合市检察院等部门出台中小学法治校长工作方案及其考核评价办法,现已为1348所中小学校配备法治校长1691名,推动法治校长在多方面实质化履职。先后开展模拟法庭竞赛、普法创意短视频、法治绘画比赛、“宪法卫士”网络学习和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全国总决赛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曾执中等两位同学代表全省参赛并获得小学组、初中组冠军和最佳风采奖,并受邀前往北京主会场现场展演,创造了成都市参赛最好成绩。

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身体素质

教室里摆放着孩子们制作的航模、机器人等模型,书写与绘画的科幻故事、科幻图画;操场上,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搭建“斜拉桥”“破浪船”等手工,研究小火箭如何发射。这些场景在成都的中小学校里已是常态。

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成都市教育部门、成都市科学技术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成都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以科学创新实践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拓展科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动建设科普场馆,认定、命名科普基地195家,涵盖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生命健康等13个领域,推动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研学探究活动。构建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成果长效转化机制,常态推动中小学校开展科幻主题班会、科幻阅读季、科幻短剧巡演等活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为23个区(市)县中小学校开展70余场科学讲座、科技社团指导等活动,网络直播覆盖100余万名基础教育学生。

注重内部软硬件的提升,为科学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硬件方面,推动实施成都市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重点优化学科教室、升级智能设施,新投用学校配备了创新实验室、STEAM教室等,建成创客教室795间、数字实验室491间。软件方面,建立“成都共享教师库”,将科学教育共享教师作为重点,会同在蓉高校、科研机构遴选500位科学家、科技研发专家入库。推动成都市中小学建立“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近年来,成都市4个区和10所学校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4所学校成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今年8月,经过5天18场比赛的角逐,成都市蒲江县五星学校的24名小运动员光荣地站上了2024年全国小排球锦标赛暨青少年夏令营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这所“村小”所创造的成绩正是成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成都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各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优良率稳步提升。据统计,全市学校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100%,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特色幼儿园)452所,省、市级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学校597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校750所。

磨炼坚强意志

播撒美的种子

“要把土坑稍微挖深点,菜苗种上去才能更好地生长。”在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空中花园的“试验田”里,每到耕种季节,总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不少于两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在成都,“劳动”已成为学校里的一堂“必修课”,在学校里感受春种秋收的幸福已是常态,课表里除了“语数外”,也有了“劳动”时段。

依托13个试点区县、94个试点学校,成都积极探索“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指导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课程、师资、场所、评价等各环节,形成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流程评价的劳动教育工作新机制。

播种希望,收获果实。成都将劳动场所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推动每所中小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并赋予空间多重属性,探索一室多用,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屋顶、阳台、地下等空间建设“空中农场”“手工坊”等,开展农作物种植、金属工艺实体设计等劳动实践。同时把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搬进”大自然,利用各级研学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支持学校就近建立劳动教育场所460余个。培育农业科普基地等10余个综合实践基地,分学段发布20项共享课程、40项活动清单,年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1000余场。

如今,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正融入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市各校根据实际分别开设木工、扎染、陶艺、非遗等校本课程120余门,孩子们可依兴趣选择课程、设计作品,在锻炼手工能力的同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交响曲也在持续奏响。近年来,成都市以“共育师生赏美能力、共建城市尚美氛围、共培社会育美净土”为目标,以“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为抓手,形成了中小学校美育新格局。持续深化“常展常演”机制,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银杏艺术团巡演、戏曲成果展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等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广泛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巴蜀文化、天府文化为主线的“双城”(成渝地区)、“同城”(成德眉资)、“友城”(国际友好城市)美育交流实践活动,以艺传情、以美营城,不断提高我市中小学师生的艺术修养。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培育省市级艺术名师工作室21个、市级教师艺术团4个、区县级教师艺术团48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0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0所、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440所、川剧艺术特色学校28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50所。

赵子君/文 受访单位供图

--> 2024-12-11 赵子君 1 1 成都日报 c142285.html 1 多元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打造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