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成都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队伍建设,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办好“教师共享”、拓宽培训平台,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调控、驱动资源均衡流动、扩大优质资源受众、缩小师资水平差异,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管理机制 驱动资源均衡流动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科学有效的机制不仅是教师理性、有序流动的推手,而且是教师持续、积极成长的保障。
编制不足、教师短缺,既不能靠要,也等不起,大背景下各地纷纷探索破解办法。成都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关于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的意见》,统筹调剂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建立编制“周转池”,优先保障教育需求,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于紧缺学科、高层次教育人才。连续6年到部属师范大学举办“蓉漂人才荟”教育专场招聘优秀毕业生,通过考核招聘方式引进高级职称、博士学历优秀教师,不断优化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为千方百计提高生师比配备标准、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2014年率先探索实施“两自一包”管理改革,由部门动态核准人员规模、定额划拨工作经费,学校自聘教师、自主管理,推动教师绩效向高层次人才倾斜,“两自一包”学校教师待遇普遍高于在编教师和校聘教师。2016年,该改革成果得到国家领导肯定性批示,2018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充分发挥名校集团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发展体系,实施名校集团发展和学区制改革,坚持“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有效模式,由龙头学校派出骨干干部和教师到被领办学校,在集团内部统筹编制、人员使用和教研教学等。目前,市直属学校领办学校30余所,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全域。
全面实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破解传统的“以校为主”教师管理体制,驱动资源均衡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强化上下联动,以各区(市)县为载体,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探索实行将全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县管校聘”范围和先将新进教师纳入“县管校聘”范围、再将其他教师纳入统筹管理范围的不同改革路径,义务教育干部、教师交流比例持续提升,被教育部评为“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示范区。目前,成都市各区(市)县也已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目标的城市。
办好“教师共享” 扩大优质资源受众
今年7月,一堂名为“低碳清洁能源与未来”的暑假城市共享实践课在四川大学实验室开讲。来自成都市第二中学的学生们在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中心副主任吴朝玲的带领下,了解清洁能源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以前很少有机会走进大学上实践课,今天能在川大上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课后,学生们不住感叹。学生们的感叹反映了成都成立教师共享中心的一个初衷——缩小教育资源的区域和校际差距。
成都基础教育规模稳居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第二位,人口增长趋势明显,呈现出对教育规模总量、教育结构布局的多样化需求态势。与此同时,成都市部分乡镇学校、郊区新城学校存在教师结构性紧缺,高学历教师引进难、留住也难等情况。
广纳人才为教育多开一扇窗,积极探索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共享的实践路径。成都首创市级教师共享中心,依托共享教师平台,在岗教师、退休教师为薄弱中小学与幼儿园提供紧缺学科送教、课程建设指导、教研科研指导和教师培养结对服务,法官、大学教授、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成都工匠”、退役军人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发挥各自优势,丰富学校美育、体育、科创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合作,邀请100名艺术家担任共享教师,进入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开展讲座、座谈、交流、培训、展演等活动,把社会资源转变成优质美育资源。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享教师从最初的1665名发展到包含奥运冠军、艺术家、科学家、名优教师、银龄教师等在内的8000余名,惠及750余所学校和120万余名师生。相继推出“优师天府”“运动天府”“美育天府”“科创天府”“工匠天府”“荣光天府”“文博天府”“法治天府”“财商天府”9个项目,让教师共享更加精细化、品牌化。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和行业人才加入共享教师的行列,也带来更多社会资源。教师共享中心向相关单位收集6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博物馆、199个市级科普基地、38个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城市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变和共享,助推优质资源均衡共享,逐步形成守正创新、全域协调、共建共享、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拓宽培训平台 缩小师资水平差异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奋进新征程迫切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担当奉献。今年11月,成都启动了“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面向市级领航校(园)长、特级和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群体遴选15名“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对象,塑造成都教师专业品牌,标志着成都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不仅如此,成都还积极拓宽培训平台,以培养造就一支满足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和校园长队伍为目标,市教育局结合国家、省级教师培训工作要求,以“选、培、管、用”四位一体为举措,积极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师培养递进阶梯机制,扎实推进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培养培训76名未来教育家、186名领航校(园)长、395名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900名骨干引领型校(园)长、1150名未来名师、14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及1050名教师教育培训者。
同时,突出重点领域和紧缺薄弱学科,加大心理健康、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艺体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设立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1个,吸纳思政教师127人。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678名、思想政治种子教师560名、骨干班主任872名,其他学科教师共200名。培训公益性幼儿园种子教师和保育员800名,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师950名,有效缓解师资短缺、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建设“教师培训课程菜单超市”,建设320个教师发展基地学校、137个校长发展基地学校,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菜单、高中常规培训菜单,满足教师实践培训需求。加强全员培训和伴随式在线培训资源积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通过征集、购买、伴随式生成等方式,建成网络课程约8000门、在线资源24000余个,为全市教师提供在线培训。
赵子君/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