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率先设立成都市“工业算法”联盟,推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重大项目研究。
2、持续提升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超前部署量子信息、智能控制、生物制造等高能级未来产业,有效释放各类优势资源聚合乘数效应。
3、将“服务要素”升级为“服务产业”,围绕产业转型需求动态调整形成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矩阵。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6月19日,中共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以往传统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在追求规模和结构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的重要抓手。
成都当前正以“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的思路,加速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处于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期。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必经之路。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如何充分释放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动能?如何推进工业全产业协同融合?本期《锦观智库》采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传旺,从深挖数字技术赋能潜力、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建构链环协同联动生态3个角度进行阐释。
如何推动产业智能化?
深挖数字技术赋能潜力促进数实融合
锦观智库: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成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智转数改,推动传统产业的数智转型?
孙传旺:促进数实融合,尤其是以引领性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工业体系,是成都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标志和抓手。
一方面,加强数字核心技术自主突破。围绕家具、轻纺、化工、食品等传统制造行业的智能化转型紧迫需求,构建数智技术创新名录库与研发路线图,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机构,强化6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前沿攻关与转化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和成都智算中心两大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率先设立成都市“工业算法”联盟,推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重大项目研究。依托华为数字服务创新中心等优质平台,配套建设数字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小试中式等功能性技术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数字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协作攻关。结合西部科学城的建设规划,加快对中科院成都科研园区、国家实验基地、天府实验室、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技术平台的引进与建设,持续修订并完善人才政策和人才评价体系,引育一批制造业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产业人才。
另一方面,打造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高效机制。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向多行业覆盖、多环节渗透、多场景突破、多领域融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打造不同层级产业系统全息中枢决策与监控平台,重点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应用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能力。结合“上云用数赋智”“千企数改升级”“云行天府”等行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场景化、轻量化、模块化的订阅式解决方案。围绕装备联网、业务系统云化等方向重点突破,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优势的“数字工厂”。着力打造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工艺、装备、软件、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解决方案应用推广生态,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率先构建“数据中心+智算+超算+边缘计算”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智能算力资源。
如何推进产业绿色化?
提升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新能级
锦观智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在这一过程中,成都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并提升新型产业绿色发展新能级?
孙传旺:推动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和发展,应以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围绕绿色低碳和提升发展能级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一是优化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加快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推广,围绕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全环节,建立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能碳基础数据库,定期开展绿色低碳评估诊断,逐步提升产品绿色价值链位态。稳妥推进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与清洁能源消纳升级,重点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探索工业园区绿色循环水平提升协同路径,逐步提高清洁发电及储能设备自建自用比例,推动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共享、能源梯级管理利用、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构建产业园区多能互补、低碳循环、上下协同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制定源、储等新能源设备建设补贴政策,鼓励重点用能企业规划光伏、能源站、储能等分布式能源项目,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免费节能诊断,精准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
二是打造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新能级。紧密结合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战略重点与紧迫需求,基于集中攻关、示范试验、推广应用阶段特征,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自主性、前沿性攻关,聚焦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共性颠覆技术、材料、工艺、装备集中突破。持续提升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超前部署量子信息、智能控制、生物制造等高能级未来产业,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有效释放各类优势资源聚合乘数效应。锻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长板,依托东方氢能产业园等区域先发优势,着力打造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加快抢占国内氢能汽车产业新赛道。强化头部厂商资源配置、垂直整合、自主可控能力,在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提升绿色产供应链有效供给弹性与风险防控韧性。深入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低能耗改造,推进节能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引导数字基础设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布局。
如何推进产业融合化?
构建产业发展的链环协同联动生态
锦观智库:打破传统的产业边界,孕育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产业间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新发展模式,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就这一点来说,成都下一步应该在哪些领域重点着力,推动促进跨域产业融合发展?
孙传旺:要大力建构链环协同联动生态,着力推动产业链整合,构建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圈。
首先,持续开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畅通上下游订单筛选与前后端供需匹配渠道,构建全链环产品供应体系。鼓励中小企业以市场精细化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工业产品与数字服务层次品类,重点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借助上下游订单筛选与前后端供需匹配渠道,构建全链环产品供应体系。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领域,大力开展成渝地区产业集群共建,强化两地产业布局协同,编制成渝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图谱,精准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探索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在统一要素市场、统一政务服务、共建共享高端要素聚集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多种协作模式,加快航空装备、食品饮料、动力电池等产业的协作融合发展。
其次,深度探索传统制造与现代服务相融合的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企业从单一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计量、智能运维等衍生服务,大力培育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将“服务要素”升级为“服务产业”,围绕产业转型需求动态充实合同能源管理、智慧供应链运维、数字工厂规划等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矩阵。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倾斜,强化产供应链网络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推广共享工厂、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等新模式,推进生产线、设备、人才等资源整合,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品牌授权、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拓展产业增长空间和增值能力。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