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15日

最打动人的是文化内核

近年来,演绎非遗工艺、传统戏曲、国风音乐的短视频迅速崛起,破壁出圈,不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热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海贝认为,传统文化视频屡出“爆款”,正是得益于创作者们能够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拓展形式、创新手段,对传统文化主题和元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提炼、转化、再创造。“而往根源处探寻,传统文化视频的愈加火热,是因为它们在更深层次上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共情,在更广范围里激发了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视频为何越来越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好看。”黄海贝娓娓道来:上海博物馆今年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现场,观众们看到了一张黄金面具的复制品。这张完整的黄金面具,出自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之手,他花了15天的时间,用了500克黄金,敲数万锤“复原”了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并把过程拍成了视频。在B站(哔哩哔哩),这条视频位列“入站必刷”的“历史经典”,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播放量已超过1850万、点赞数超过260万。

已在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积累了数百万海内外粉丝的自得琴社,是一个已成立10年的国风乐团。打开他们的视频,犹如打开了一幅活动的古代画卷:乐师们身着汉唐服饰、盘着发髻,或轻抚古琴,或拨弄琵琶,或敲响鼓点……这样的演奏视频,总播放量已破3亿。

“国风变装达人”朱铁雄和他的团队,则以“国风+叙事+特效变装”的形式,塑造中国的“超级英雄”。他的第一条短视频,就是讲了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视频发布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500万。网友对朱铁雄的视频的评价是——“太燃了!”“细节充实、制作精良、故事感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视频为载体,以创意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视频,好看、好玩、好新鲜。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具象、清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另一方面,短视频也让一些以往不被重视的‘老古董’,不断吸引眼球、收获惊叹,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既古又新’的强大魅力。”黄海贝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从未消散,桂林旅游学院青年学者赖丹进一步认为,这类短视频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走热,除了具备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能够透过这些视频内容的表象进行文化想象延伸,这种文化想象表现出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华传统审美的回归与复兴。比如李子柒以非遗“漆器”为主题的视频,生动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赖丹表示,不仅仅是李子柒,这类短视频中展现的极富古韵的中华传统工艺、精致秀美的传统服饰以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般的诗意生活,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有着中华传统审美倾向的观众极具吸引力。

二是对田园生活的诗意想象与向往。不少非遗项目是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乡村田园特色。与这些非遗项目相关的短视频,通过知识化、专业化、精美化的叙事风格,营造出浓浓的乡村田园式审美意境,以一种传统、恬淡、诗意的美好氛围,让观众获得了更多田园牧歌式的审美享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黄海贝看来,各种文化产品都能够从“民族传统土壤”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因为在其中,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意涵、人文精神,东方的哲学思考、美学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藏。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各种文化产品与传统文化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挂钩、敷衍地包装,是绝对行不通的。黄海贝说,“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就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发掘、再创新,使之和当今的审美习俗相融合,和当下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用画面、特效这些漂亮的‘装饰’包装起来,人们才会有兴趣。而打开包装后,他们自然会欣赏到最打动人的东西——文化内核。”

--> 2024-12-15 1 1 成都日报 c142504.html 1 最打动人的是文化内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