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城市的创造,说到底,就是人的创造。一座具有策源力、创造性的城市,一定懂得如何聚集更多的人才,一定懂得如何发挥好每一个人无限的创造力。只有让知识与才能不断积累,才能迸发出灵感与创意。
成都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创造性推动、创新性落实。成都家底厚实,拥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1.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着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如何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成都进一步增强创造能力的关键。
将创意转化为创造,离不开适宜的外部条件。体制机制越活,干事创业的土壤就越肥沃;服务越好,茁壮成长的根基才越稳定。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破除障碍、完善制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摒弃求全责备观念、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只有赋予各类人才更大的“创新空间”,才会有更多的“创造输出”;同时,也要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怀、事业上关注,既做“合伙人”、也当“娘家人”,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搞研究、促创新。如此,才能将人才创新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育既非须臾之功、也难立竿见影,靠的是长时间的积淀。接续培养创新人才,立足当下就要正确处理好引才与育才的关系,既海纳百川、延揽人才,也注重从本土发掘、在一线锻造,营造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浓厚氛围。放眼长远,就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实,让创新薪火相传,使创造持续涌动,进而推动城市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