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道路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无法满足私家车通勤需求。
2、在产业园区周边配套高密度住宅区和综合服务设施,实现职住平衡,减少了跨区域通勤需求。
3、保持前瞻性思维,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和低空飞行等未来交通模式,推动形成交通拥堵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编者按:
城市交通治理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既是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题”。当前,为了让群众出行更快捷舒心,也让生产要素流通效率更高,成都正系统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工作。那么,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哪些?国际上有哪些城市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下一步,成都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让群众出行更快捷舒心、让生产要素流通更畅通效率更高?本期《锦观智库》专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委员李昊,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锦观智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领域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现象在各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那么,城市交通拥堵究竟有哪些原因?
李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诸多“城市病”开始显现。其中,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挑战。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市民的出行效率,还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成本的增加,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显著压力。
究其原因,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供给与小汽车增长需求的失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交通机动化趋势显著,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保有量持续增加。许多家庭甚至拥有一辆以上的小汽车。然而道路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无法满足私家车通勤需求。
二是公共交通供给不足,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班次间隔长、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力,导致对私家车的依赖度持续上升。
三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形成通勤高峰期的潮汐式交通,给功能区间道路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城市路网结构不完善,路网密度低,尤其是我国独特的“大院”和封闭式小区等居住模式,造成城市空间单元分割,进一步限制了道路资源的优化利用。
四是交通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城市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交通管理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发展。交通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对动态交通状况缺乏实时监测和及时干预的能力。相关政策对公共交通的倾斜支持和对私家车的有效调控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总体来看,城市是复杂巨系统,其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涉及多种因素,往往非单一因素作用引发。问题的具体成因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体系特点有关。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有效之策
锦观智库: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予以应对,并取得了一些相对显著的成效。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李昊:一是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以日本东京最为典型,其十分重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持续建设大容量、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的日均客运量从1000万人次增加至近4000万人次,有效支撑了都市圈的扩展。通过交通枢纽引导城市发展,显著减轻了对小汽车的依赖。在地铁站点附近建设商业中心或高密度住宅区,通过紧凑型开发模式,将居住、工作和休闲功能紧密结合,促使居民日常出行更多依赖步行、骑行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方式。
二是多项政策举措限制小汽车。世界各大城市采用不同策略限制小汽车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增长。伦敦在2003年引入了市中心拥堵收费制度,在中心城区驾驶小汽车需支付额外费用,收费金额根据时间和交通状况动态调整。这一措施使得进入市中心的小汽车流量显著下降,绿色出行比例显著提升。新加坡则实行严格的车辆配额制度,通过拍卖“拥车证”严格控制汽车总量。
三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新加坡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整体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避免了功能单一的区域出现。在产业园区周边配套高密度住宅区和综合服务设施,实现职住平衡,减少了跨区域通勤需求。通过限制低效土地开发和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性。巴黎则在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中强调去中心化,通过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推动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的形成。
四是推广绿色出行。韩国首尔自2004年起对公交系统进行大力改革,包括设置专用车道、引入实时公交调度系统和自助公交支付系统,并采用一体化票价制度对地铁公交换乘进行费用减免。这些措施提高了公交系统的准点率和服务效率,提升了公交的吸引力。欧洲许多城市致力于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丹麦哥本哈根通过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和配套的政策激励,使公众的骑行率在全球处于领先,设计了“自行车超级高速公路”,为自行车通勤者提供快速、安全的骑行体验。
多元化施策形成交通治理闭环
锦观智库:具体到成都来说,为更好地科学治堵,成都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公布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交通治堵工作。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成都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李昊:近年来,成都针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推出了一系列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需要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成都本地实际,采取多元化的综合施策。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多领域齐头并进,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闭环,让群众出行更为快捷舒心、让生产要素流通更为畅通效率更高。
一是优化路网与空间结构。成都作为平原城市,当前的路网结构以“环状+放射”形式为主,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过于依赖环路、次干路和支路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此外,“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加剧了交通压力分布的不均衡。为此,成都应基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居住与就业资源,避免大规模的跨区域通勤压力。城市功能布局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功能区发展,在地铁站点周边建设高密度、功能复合型社区,通过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形成绿色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此外,针对新建小区应推广开放式社区的建设,打通城市微循环,优化实现整体通勤流量的均衡分布。
二是强化公共交通,推广绿色出行。强化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核心策略。成都需继续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优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扩大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地铁和公交车的发车频率,并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来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此外,推广自行车和步行出行也是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培育绿色出行的城市文化,鼓励市民更多选择步行和骑行,优化其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结合公园城市和天府绿道建设,增加慢行系统专用道的长度,完善慢行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三是创新智慧交通系统。积极发展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动交通治理体系的优化。具体措施包括实时监控和分析交通流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引入智能停车收费和诱导系统,减少因停车难引发的无效交通流量。此外,依托智慧蓉城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体系的智能化和灵活性,促进交通运行更加高效和顺畅。
四是积极探索未来交通模式。应保持前瞻性思维,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和低空飞行等未来交通模式,推动形成交通拥堵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技术在一些城市已有初步应用,例如武汉和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测试项目取得了一定进展,展示了自动驾驶在未来城市交通中的潜力。此外,杭州等地已开始进行低空载人飞行的测试,深圳的美团也在开展无人机送货服务。这些探索为未来低空飞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甚至可能推动航空导向开发(AOD)。成都需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创新交通管理机制,推动相关创新的落地应用。同时科技公司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为未来交通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试验平台。
五是优化交通管理政策机制。交通供给的有限增长迫使城市必须实施有效的交通管理,在具体的政策机制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从政策制定、交通规划、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协调推进,以确保交通供需平衡。例如,通过经济杠杆调控小汽车流量,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或其他绿色出行方式。在老旧小区密集区域,可实施片区循环双单模式,利用单向循环和单侧停车的方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结合精细化管理,确保交通流畅,提高整体出行效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