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针对城市时尚文化消费圈区域形成“城市商圈、特色消费街区、主题消费场所”三类消费空间;针对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域形成“特色古镇、村落据点、田园林盘聚集区”三类消费空间;针对山地生态消费带区域形成“山间景区景点、山脚入口社区、林涧游乐营地”三类消费空间。
城市商圈规划形成世界级、城市级、区域级和社区商业“四级”商圈体系,其余消费空间划分为国际消费窗口和特色消费窗口“两层次”。其中,世界级城市商圈和国际消费窗口是吸引全球消费力、承载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
《规划》还提出,匹配特色消费需求和资源,形成消费空间组合模式。《规划》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得到了成都消费者的特色消费需求,包括时尚潮购、品质生活、川味烟火、夜间消费等10项。“依照这些特色消费需求,匹配成都全域消费资源,引领形成与之匹配的消费空间组合模式,灵活组合消费空间类型、能级及依托载体,以满足成都消费者‘消费无处不在’的行为特征。”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消费空间组合模式引导消费空间布局”是《规划》在“城与市”有机融合中的一次探索与创新。
比如,为满足“时尚潮购”消费需求,以城市商圈为主要消费空间类型,依托商业资源丰富、活力旺盛、未来人口持续聚集的老城中心、天府新中心等多级城市核心,三岔、大源等高能级TOD站点及金色中环、东安湖等重要片区逐级形成城市商圈,规划形成“4大世界级、12大城市级、57个区域级”的城市商圈,以满足国际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其中,4大世界级商圈即西博城商圈、天府枢纽商圈、交子公园商圈、春熙路商圈。
“《规划》能够有效指导区(市)县在实际操作中对消费空间的功能选择、资源利用与标准参照,并支持各区(市)县编制消费空间规划,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建立消费空间“三年一调整”的跟踪评估机制,动态更新“一圈一区一带”消费空间布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