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25日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发出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成都是全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都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省委对成都改革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成都聚焦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谱写新篇章。站在新起点上,成都应秉持“永远在路上”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激活改革之力、全面增强改革之效,不断打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

坚持以改革提能级 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担当

近年来,党中央先后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使命,明确要求成都加快打造“三中心一基地”,全方位凸显了成都在国家发展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结合实际培育优势、塑造特色,在保障服务国家战略落地实施中实现更大发展。

聚焦发挥优势、支撑引领。健全服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制度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优化区域高端资源要素协同对接机制,协同构建区域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助力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聚焦主动承接、服务保障。抢抓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历史机遇,围绕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基地、战略性产业基地建设等任务,争取更多资源匹配、项目布局和政策支持。聚焦双核联动、双圈互动。持续优化完善成渝双核联动联建机制、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携手重庆推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聚焦探索创新、先行示范。突出公园城市本质内涵和建设要求,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促进城市宜居宜业、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

坚持以改革强基础 在固本兴新中厚植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顺应发展规律的势、紧盯国家省上布置的事、挖掘成都优势的点,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破难题、开新局,加快把战略先机、政策红利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

着眼深化城乡融合。推动八县市补短板、扬优势、提能级,坚定不移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优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土地制度等方面改革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着眼育强现代产业。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能级,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眼夯实园区支撑。大力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聚焦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扎实抓好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等“五大攻坚任务”,分级分类培育一批“镇园之宝”重点企业。着眼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全力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成都营商服务品牌,统筹抓好支持政策兑现、发展要素保障等工作,更好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

坚持以改革增动能 在创新引领中激发新活力

当前,成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在创新策源上求突破。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高起点建设运营天府实验室,联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推动构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加快成为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建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平台,常态化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加快构建中试、孵化、场景等创新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应用场。在融合赋能上求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发展,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全面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 在内畅外联中拓展新空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刻重塑,成都肩负着承东启西、联通陆海的重要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持续做强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加快打造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全力构筑立体化通道体系。完善“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制度体系,加快培育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持续优化“四向拓展”交通网络,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能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转口贸易,积极探索产贸联动融合发展新模式,做优做强“4+4”特色优势外贸产业集群,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开展“蓉品出川”“蓉品出海”行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全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开放创新试验区,深化自贸区省级协同改革先行区扩权赋能,持续提升国家级经开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7个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功能,支持综保区与口岸“区港联动”,加快引进一批高质量外贸项目和外贸主体。全力拓展深层次交流合作。发挥“领馆第三城”优势,积极承接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持续推动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联动发展,吸引更多国际机构、跨国公司落户成都,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改革增福祉 在优化供给中回应新期盼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强化底线民生保障。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加快构建梯度化住房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着力优化基本民生供给。完善同城市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全龄友好社会建设推进机制,让更多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满足品质民生需求。扩大高端医疗、品质养老、文旅休闲等有效供给,完善美丽成都建设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以“三城三都”建设为牵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改革优治理 在大城善治中走出新路子

城市人口规模巨大、要素快速流动、文化多元融合,在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治理挑战。必须立足城市复杂巨系统和有机生命体特质,持续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突出数字赋能。深化城市全域数字化建设,促进多元数据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领域基层多跨协同场景建设,推动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突出共建共享。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城市实践,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等工作机制,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突出安全韧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统筹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健全适应城市运行发展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4-12-25 1 1 成都日报 c142966.html 1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