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刚 闫舒捷
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教育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过程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精神引领力、创新驱动力和人才支撑力,实现高质量教育对高质量发展多维赋能和聚力。
精神引领力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优势,促进信念培育、精神强化和理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发展需要精神引领,创新要坚持守正。高校应把准政治方向,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优势,依托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教师队伍“主力军”和思政课程“主渠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信念培育、精神强化和理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坚守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合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基本成效。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发挥高等教育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伟力,就要培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子头脑,确保思想不偏航;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坚持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凝聚中华民族的奋斗合力;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促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协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厚植青年学生的人文底蕴;行动是理想信念的有力彰显,要增进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科学把握,激励学生投身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实践,实现青年学子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有机统一。
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接续创造的精神力量。“强师”是“强教”的必要条件,“立己”是“立人”的前提基础,教师队伍不仅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更是开拓创新的核心力量,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集聚的交汇点,需以传道授业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教育家精神、创新意识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铸魂强师行动。在两种精神合力下,教师队伍能够培养出具备科学家精神的先进人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够助推教育提质增效和国家长足进步,由此构筑科学和教育的良性循环,引领高质量发展。
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以理化人的精神指引。党的创新理论中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实践的先进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作为加强思想引领的关键手段,是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高校需充分依托“大思政课”主渠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同时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脉搏。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现思想理论教学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理论根基和精神支柱。
创新驱动力
将高校打造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皿”,以科技创新化解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高校打造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皿”,才能以科技创新化解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难题。
加快建设创新成果孵化中心,将创新成果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高校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充足的科研“后备军”、系统集成的科研平台,拥有创新成果孵化的有利环境。近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尽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左右,反映出加快推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紧迫性。因此,高校应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以稳定产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贯通创新团队与相关企业成果对接的渠道,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将其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持续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激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创造力。当今世界,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培育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要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发挥创新型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作用,高校理应发挥人才培育的主体责任。一是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二是要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是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错误导向,避免分散和限制创造力的“无效内卷”,创设广大学生能创新、愿创新、肯创新的良好生态。四是高校需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着力推进教育开放合作,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助力我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势能。
人才支撑力
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关系,培育产业所急、城市所需、国家所想的人才以精准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要想科学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基本命题,就应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效对接,培育产业所急、城市所需、国家所想的人才以精准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培育产业所急的人才。服务于产业发展是高校培育人才的目标导向,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学以致用的理想归宿。首先,高校应宏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下动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尤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着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促进学科专业适时撤并、新建、调整或升级,使其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其次,应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灵活制定发展策略,集中力量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做精交叉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进学科专业体系科学化与系统化。再者,推广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专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保持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能。
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城市发展相贯通,造就城市所需的人才。城市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科技集聚的中心力量,人才赋予城市发展以不竭动力。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赋能是高校育人使命的集中体现。高校应以城市所需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留住人才使其服务于城市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形成闭环,因此应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培养到就业再到服务城市发展,确保育人成效能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实际动力。此外,要实现高校个体建强与区域教育协作的统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坚持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培养国家所想的人才。国家发展既需要“单项冠军”,又要有“全能选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高校应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培养战略人才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深化学用贯通、学科融通、国际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即培育既能干得了精细活,又能扛得起锄头钉耙,真正能干事、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人才,借助强有力的人才力量做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大文章”。要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五育并举”具体实效,推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项目“数智时代 AI 知识图谱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