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27日

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 畅通城乡融合“双向道”

精彩观点:

1、镇域是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覆盖、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的重要载体

2、发展镇域经济,就是要打破过去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实现镇域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目前,镇域正逐步从过去相对单一、附属的角色向融合产业、吸纳就业、传承文化等多元功能演进

3、成都要分类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要按新型城镇的标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镇域经济运行支撑,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镇域下沉配置,要加大对镇域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专家简介:

兰蓓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编者按: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高水平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开展城市更新,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镇域是城市向乡村的延伸,是城市的腹地,也是乡村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从现代农业发达的简阳禾丰镇,到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彭州丽春镇……近年来,成都立足特色资源,不断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何理解镇域经济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推动就地城镇化有哪些新方向?成都如何实现镇域发展的新突破?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

发展镇域经济

可打破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局面

锦观智库:镇域是城市向乡村的延伸,是城市的腹地,也是乡村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如果说镇是一根纽带,链接了城与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镇域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兰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因此,要理解镇域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为什么镇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的重要载体。

我国人口众多,按14亿人口计算,若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仍会有3.5亿人常住乡村地区。镇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镇区和村庄,是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覆盖、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增强镇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是最直接也是最经济的改善和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的必要之举,是实现“缩小城乡差别”目标的关键。

为什么要强调发展镇域经济?过去我们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将新型工业化纳入统筹的范围,这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系统谋划,意味着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既然镇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发展镇域经济,就是要打破过去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通过形成更多的集聚城乡各类要素的产业发展平台,实现镇域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让镇域经济成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

镇域经济正向

融合产业、传承文化等多元功能演进

锦观智库:镇域是“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关键节点。如何通过镇域发展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乡村振兴,推进就地城镇化?推动就地城镇化,让镇域成为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又有哪些着力方向?

兰蓓: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镇域正逐步从过去相对单一、附属的角色向融合产业、吸纳就业、传承文化等多元功能演进。综观国内镇域发展典型案例,有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特色产业集聚特征鲜明。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的诸多镇通过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点,如中国小家电之乡宁波慈溪周巷镇、制笔之乡杭州桐庐分水镇、中国制琴之乡湖州德清洛舍镇等。这些镇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配套,而是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成了区域要素集聚与辐射的枢纽。

二是巧借外力赋能镇域发展觅新机。一些镇借力区域一体化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如河北廊坊燕郊镇积极融入北京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江苏昆山花桥镇借助与上海一体化进程高质量打造商务商贸功能;还有一些镇以上位发展战略实施或改革试验为契机,努力突破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如珠海横琴抓住大湾区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成为珠海新的经济重地,浙江乐清柳市镇以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等契机逐步向世界级“电气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根植本土资源禀赋激活镇域发展源动力。一些镇凭借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生态资源,做文化传承、文旅融合文章,成功塑造起本地精神标识,如嘉兴桐乡乌镇、湖州德清莫干山镇、台州临海桃渚镇等,探索出由传统的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镇域发展方式。

要发挥镇域支撑县域、联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本质上就是要提升镇域的人口集聚水平。推进就地城镇化,既是可行路径也具备现实条件。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有6552万人,较2022年增加了116万人,增长1.8%。这部分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需求也将日趋强烈。以镇域发展为抓手,降低农村人口进城的门槛,既能让他们更公平、更便利地享受到城镇化发展成果,又能照顾到他们普遍具有的乡土情结。

要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要把握住三个着力方向,一是要发展产业,有产业才有就业、才有人口集聚,但关键在“选好业”,既要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要能发挥三次产业的联动效应,才能起到联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要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要完善镇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筑牢承载人口和经济的基石;三是要强化制度供给,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机制,同时要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

成都要突出特色、精准施策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锦观智库: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对成千上万的镇域进行分析,把握特色,精准施策。成都的镇域发展处于何种水平,与东部沿海城市或者西部其他城市的区别是什么?成都如何突出特色,实现镇域发展的新突破?

兰蓓:目前成都有100个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镇域常住人口313.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仅14.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28.6%,老龄化率高达27.6%。每个镇人口体量均较小,平均常住人口规模3.13万人。

调研发现,成都镇域经济多以农业、文旅休闲业为主导,镇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部分镇的风貌多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成都镇域经济实力总体弱。若要实现镇域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节点支撑作用,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要聚力专业功能打造,分类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做大镇域人口规模。如推进简阳禾丰、都江堰聚源、彭州敖平、金堂竹篙等镇,依托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都市农业专业功能;推进彭州丽春、邛崃羊安、新都石板滩、大邑沙渠等镇,结合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功能布局,打造先进制造专业功能;推进都江堰青城山、彭州丹景山、崇州怀远、大邑安仁等镇,发展健身康养、精品民宿、山地运动、文旅休闲等跨界融合型产业,打造文化旅游专业功能。

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强综合承载力,增强镇域经济运行支撑。要按新型城镇的标准规划完善交通体系,从轨道交通网络化、干线公路快速化、城区交通立体化等方面发力,完善公共充换电设施和公共交通场站布局;要服务专业功能建设需要,提高能源、给排水、污染防治、防灾减灾等市政设施建设标准,还要大力推动老旧管网改造和数字化升级。

三要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壁垒和制度性障碍,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着力弥补镇域与主城区在优质公服资源上的落差,提升人口吸聚力。如推广更多的“名校+弱校”“名校+网校”的方式,整体提升镇域教育服务水平;大力提升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合理增设临床科室,打造特色专科,打造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议在发展潜力较大的镇前瞻谋划布局体育公园、科技馆、博物馆等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

四要加大对镇域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要素向镇域汇集。要统筹优化和用活用好原小城镇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对重大功能性、公益性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支持镇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等重点任务,在普惠金融支持农产品创新、人口跨区域流动引导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积极改革突破,增强镇域发展的要素保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 2024-12-27 陈仕印 1 1 成都日报 c143072.html 1 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 畅通城乡融合“双向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