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2月31日

城市温度 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工作人员正在水泥杆上安装投光灯。

这一年

全市已处理“有路无灯”问题道路33条、“有灯不亮”问题光源4946盏

成都为7.08万名老年人安装了联网式独立烟感报警器

2.05万余名包保干部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督导65.9万余次

推进34.3万余个问题整改

“给老人家里装上了油烟报警器,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回家路上的灯重新亮起来了,现在有安全感多了。”“在绿道上骑行,本来很担心买不到补给,结果处处都是智慧驿站。”……从智慧消防系统的全面覆盖到路灯修缮与增补,再到公共空间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回顾成都这一年,紧盯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要领域,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敏锐感知,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切实做到精细、精准服务,在这座既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兼具现代创新活力的城市里,民生福祉的增进、消防安全的巩固以及社会治理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被紧密融合、协同推进,让市民在享受安全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彰显了成都这座城市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深切关怀与不懈追求,以及对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智慧的生活环境的坚定决心。

金牛区红花西路

道路变亮了

今年9月,金牛区红花西路发生了一些“微”变化:原本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道路变得明亮起来了,一盏盏崭新明亮的投光灯立在道路两旁,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

住在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条路过去一直缺少照明,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虽然只有120米左右,也让人走得战战兢兢,“每次晚上从这过,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可能摔跤。”市民朱女士说。

市城管委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开展调查,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了增补方案。经过科学规划,市城管委为该路段增立了2柱水泥杆,安装投光灯5盏。

路灯虽小,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有群众的心。今年以来,全市已处理“有路无灯”问题道路33条、“有灯不亮”问题光源4946盏。同时,着力解决群众夜间出行“最后100米”难题,通过走访街道、社区,主动对接市民群众城市照明需求,实施“增灯补亮、惠民暖心”微治理行动,有效解决庆安社区广场、包家巷126号等城市照明问题10余个,共计增设或更换路灯40余盏,解决了周边数万市民群众夜间出行烦恼。

“3天内拿到报告直接去找医生就行,免去了再次挂号的繁琐和花费。”在崇州市中医医院看完病的市民李婆婆说,以前看病,如果需要进行检查,可能第二天才拿到报告,就需要进行二次挂号,经常要来回跑好几趟,现在方便多了。系列医疗便民政策在成都持续扩展,据了解,成都从去年开始试点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措施,据部分试点医院统计,该措施实施后,在日均门诊量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避免重复挂号。此外,今年7月,成都市“信用就医”服务在18家试点医疗机构正式上线试运行,并且建立了数字化信用评价模型,该模型覆盖了成都全部常住人口。上线3个月,成都累计授信额度已达526.3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民看病就医的资金压力。

安装了独立烟感报警器

老人居住变安全了

“自从安装了这个报警器,平常在家里安心多了!”家住武侯区的王大爷感叹道,今年70岁的他独自一人居住,由于记忆力不太好,在家做菜时偶尔会忘记关火,这为他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今年安装了联网式独立烟感报警器后,只要有烟雾或火灾迹象,报警器会立即发出警报,为老人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2024年,成都为7.08万名老年人安装了联网式独立烟感报警器。不仅提高了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而且在火灾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成都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地抓好安全稳定工作,聚焦消防、道路、食品、医疗等重点领域防控,确保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这一年,成都立足完善城市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城市消防公共服务供给,在全市范围打造挂牌30个消防公益培训固定点位,遴选99名监督执法和宣传培训经验丰富的一线指战员组建公益培训讲师队伍,全年各类培训覆盖超300万人次。同时,通过研发全市预约微信小程序,成都差异化满足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学习培训需求,全年共受理开放预约790余场,同步上线9期“防患未然·安全你我”公益培训课程,全网累计观看学习达700余万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一年,成都出台《成都市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对落实食品安全工作不力的21种情形,构建了提醒敦促、整改、约谈、挂牌督办的梯次督促机制。全市2.05万余名包保干部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督导65.9万余次,推进34.3万余个问题整改。组织“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提供食品安全咨询4.95万人次,开展主题活动500余场。

启用了SOS一键报警

市民户外活动求助便捷了

“您好,骑游打卡文明盲盒兑换活动需要了解一下吗?”“扫这个码就可以参加活动。”“兑换盲盒请扫这里。”……成都大学的志愿者张海梅今年多次走上成都环城生态区,在“大运林”志愿服务驿站热情地给市民、游客提供各类志愿服务。

如今的环城生态区已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旅游打卡点,在贯通环城生态区全环的14个志愿服务驿站上,和张海梅一样的志愿者还有许多,大家热情地在一线为市民提供应急救护、文明劝导、便民助民等服务。截至目前,共计17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与此同时,全环沿途还设置了智慧驿站。在小小的15平方米空间内,能够为市民提供智慧沐浴、自助储物柜、智慧厕所等多种功能。

为提升市民游客在绿道休憩时的安全指数,在成都环城生态区,还启用了“智慧大脑”——公园内随处可见的智能物联杆所搭载的SOS一键报警,可以实现一键求助;在环城生态公园遇到任何意外,游客都可在天府绿道App/小程序上进行一键求助、意见反馈、投诉建议等,全面提升了户外空间的服务品质。

无论是公园还是道路桥梁,治理和服务的提升体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今年,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引入各项“黑科技”,对104座市管桥梁开展“安全体检”。其中,有长得像“呼啦圈”,能爬桥墩、给桥梁打“CT”的墩柱机器人;有能下水,检查桥梁水下结构的水下机器人……这些“机器医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和精准度,能及时发现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让城市桥梁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成都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更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对民生的关怀与改善。无论是消防安全带来的安心,还是回家路上重新亮起的路灯带来的舒心,抑或是走进城市公共空间所感受到社会治理所带来的便捷高效。这些细节,如同城市的血脉,优化着民生服务,让成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成为每个市民心中的幸福家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徐松明 杨甦 魏捷仪 李菲菲 文/图

--> 2024-12-31 徐松明 杨甦 魏捷仪 李菲菲 1 1 成都日报 c143240.html 1 城市温度 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