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1月03日

“仕”“侍”有别

专家解读张大千《仕女拥衾图》

张大千 《仕女拥衾图》。 四川博物院藏

张大千 《翠楼远望仕女图》。 四川博物院藏

1月2日,本报关于成都多家博物馆文物标识不准确的报道引发关注。有网友留言称,如今认真逛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在给博物馆“纠错”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文中提到张大千的《仕女拥衾图》,“仕女”一词作何解释?与“侍女”又有何区别?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

何为“仕女画”?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

张大千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其画坛生涯中赴敦煌临摹壁画以及晚年创造的泼墨泼彩,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在这其中,仕女画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

魏学峰说,“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原指描绘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的中国画,后来特指以展现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一范畴内,“仕女”与“侍女”有着明显的身份地位差异。“‘仕女’通常指的是贵族或上层社会的女性,她们的形象往往被赋予高雅、端庄的气质,是画家展现女性柔美与风韵的重要对象。相比之下,‘侍女’则更多指服务于贵族家庭的普通女性,身份地位相对较低。”魏学峰表示,从《仕女拥衾图》画中女性慵懒的姿态、被衾上繁复华丽的花纹这些细节中可以推测,该女性应该来自富贵人家。

《仕女拥衾图》为何重要?

它是张大千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在四川博物院保存的张大千作品中,仕女画有20余件,为何这幅《仕女拥衾图》成为其中的代表?在四川博物院最新开展的“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中,汇集了张大千临摹的多幅敦煌壁画代表作,魏学峰进一步介绍,这幅《仕女拥衾图》正是在张大千敦煌考察后所作,也是张大千仕女画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赴敦煌临摹之前,张大千笔下的仕女沿袭了明清以来的古典风格,呈现出病态而柔弱的形象。然而,在敦煌临摹近三年后,张大千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开始摒弃病态美,转而追求女性的健美与活力。这一转变在《仕女拥衾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画中的女性拥有更加健美的体态,成为张大千仕女画自开一派的标志。”魏学峰提到,张大千从10个方面分述了敦煌壁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其中一点便是“女人都变为健美”,而这一转变就直接体现在《仕女拥衾图》中。

此外,张大千还巧妙地将敦煌壁画中的笔墨造型元素融入仕女绘画中,使得画作兼具传统仕女的娟秀和敦煌壁画的敦厚。同时,他还借鉴了唐寅的“三白法”和日本浮世绘的技法,使得仕女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魏学峰说,“通过对比敦煌前后张大千所创作的仕女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艺术风格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也为我们理解其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线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 2025-01-03 王茹懿 专家解读张大千《仕女拥衾图》 1 1 成都日报 c143367.html 1 “仕”“侍”有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