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1月06日

蛇年的起源

麻浩崖墓的汉代石棺上,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高泓 摄

□天工/文

2025年,是农历的乙巳年,生肖上为蛇年。

蛇是爬行纲蛇亚目类动物的总称,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1.37亿年的白垩纪。全世界已知有三四千种蛇,从大类上可分为青蛇、游蛇、蟒蛇三类。蛇全身布满鳞片,嘴可张大,舌头分叉,四肢退化,通过腹部肌肉收缩,或自身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其行进姿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因为是一种古人常见的动物,所以蛇进入了十二生肖,排行第六。

蛇年是怎样计算得来的?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了一种简易的方法:用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9的年份则是蛇年。

上古对蛇的崇拜

蛇在十二生肖中,最具有神秘色彩,象征智慧与顽强。

冬天来临,气温降低,蛇进入冬眠,在洞穴中沉睡。天气变暖之后,蛇爬出洞穴寻找食物。这个时段,开始集中蜕皮。它们在粗糙的地面或树枝上扭动身体,通过摩擦蜕去外皮,留下的旧皮被称作“蛇蜕”或“蛇衣”。对古人来说,蛇的冬眠和蜕皮都象征着“死而复生”,充满了神秘感。

蛇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特别是在捕获猎物时,所表现出的机智与策略令人惊叹。顽强则是蛇的另一个特征。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其生存条件十分险恶,但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蛇还具有很强的生育能力。

神秘、智慧、顽强与旺盛的生殖力,是蛇成为远古图腾的重要原因。上古时期,先民多崇拜蛇,尊蛇为始祖神。因此,华夏民族的创世神女娲、伏羲都被赋予了蛇的形象。

上古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名华胥氏。传说中,华胥氏脚踏在一只大脚印上时,感到有蛇缠身的感觉,于是有了身孕,待怀孕12年后,才生下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楚辞·天问》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之问,东汉文学家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王逸之子、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是王延寿在鲁恭王灵光殿石刻上见到的场景。曹植的《女娲画赞》则称:“或云二皇,人首蛇形。”汉代的画像砖上,也可以见到大量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图像,这些都是上古时以蛇为图腾的痕迹。

刘孝昌认为,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出现在母系社会中,蛇不仅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更是体现出母系社会对生命力与繁殖力至高无上的崇敬。

从蛇到龙的图腾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称为小龙,蛇年又有“小龙年”之称。这不仅是因为蛇的形象与龙相似,其中更隐藏着华夏民族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的历史。

刘孝昌认为,当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后,古人对于蛇与蛇图腾的崇拜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母系社会女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而进入父系社会,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女性所从事的采集业,男性则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信仰的蛇图腾崇拜也在发展和演化,“龙图腾”开始逐渐取代“蛇图腾”。

蛇与龙,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实际上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龙图腾”实际上是诸夏在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龙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在它的身上融合了各部落图腾的特点。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当然,华夏民族的图腾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上古神话中的共工,是人面蛇身;而到了黄帝时期,则是蛇与龙交替出现。《山海经·海外西经》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淮南子·天文》则称:“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从中可以看到“蛇图腾”到“龙图腾”的转变过程。

到了春秋之前,华夏族对于蛇图腾的崇拜已经淡化,祭龙的习俗开始出现。而随着龙图腾的形象成熟,到秦汉时期,龙的象征意义与皇权紧密结合,蛇的形象则被彻底妖魔化。然而,华夏民族“蛇崇拜”的痕迹永远地保留在了生肖年之中。

--> 2025-01-06 1 1 成都日报 c143481.html 1 蛇年的起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