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突然出现“持刀伤人”情况,“持刀者”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关键时刻,“最小应急单元”发挥出重要作用,保安队员先行处置,一边控制“持刀者”,一边提醒其他病房的患者锁好门,随后石羊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持刀者”被迅速制服。这是1月2日发生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的一场演练,记者观察发现,发挥关键作用的“最小应急单元”立足于3个“小”字,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动作”
反复演练形成肌肉记忆
面对“持刀者”,紧张不紧张?第一次参加演练的保安队员坦言:“身体都有点发抖!”演练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实战中的突发事件处置。怎么办?必须具备专业的处置技能。
“对每一位‘最小应急单元’的成员来说,就是要掌握‘小动作’。”参加演练的高新公安户政管理大队大队长李振宇说,例如盾牌怎么拿,钢叉怎么用,和持刀者的距离保持在多少合适,如何进行防御,如何进行协同配合……只有通过不断地演练,让队员们把这些“小动作”形成肌肉记忆,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能够处理得下来。
“确实学到了很多专业的技能,对实战很有帮助。”在演练后的复盘中,多位保安队员表示,这种演练对他们处置突发情况有很大帮助,无论是处置的心态还是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小场景”
模拟多个特点场景进行实战指导
在1月2日的演练中,场景设定为医院病房,通过这一特定的场景,既要提高“最小应急单元”的处置能力,又要让群众学会如何自助自救。“这就是‘小场景’的意义,我们也划分了多个‘小场景’。”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局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处副处长廖林说,包括博物馆、银行、地铁站、学校、车站、景点等等。
以熊猫基地为例,这里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性高。在成都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局指导下,成都市保安协会联合成华区公安分局户政大队、白莲街道派出所在这里针对“最小应急单元”展开实战培训演练,共计130余名保安队员参加了演练。
教官从警情模拟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培训过程进行指导与点评,帮助保安队员总结经验、提升技能,实战内容紧贴实战要求,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训以备战。
“小范围”
7批次培训400余人次参加
应急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依托党建引领“微网实格”社会治理机制,市委政法委牵头部署推动“最小应急单元”建设。
由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局联合成都市保安协会开展的“最小应急单元”应急处置培训,目前已经组织了7批次,共计400余人次参加,提升了群防群治力量应对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最小应急单元”中,立足通过“小场景”的模拟,提升群防群治人员在压力状态下开展应急处置的“小动作”,构建以“小范围”为示范矩阵,最终构成整体面上的应急处置能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良 实习记者 陈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