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杰 王娜
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是稳增长、激活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提振信心、提升预期的重要工作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大作用。具体到成都而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进一步着力优化惠企强企服务,突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的关键作用。
民营经济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9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更加关注经济体系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更加注重协同施策应对经济复杂综合问题,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大作用,明确从推动解决公平竞争问题、推动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3个重点方面考虑,结合民营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重要部署。
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是稳增长、激活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提振信心、提升预期的重要工作手段。从近期的系列重大会议和决策部署,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一些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将会进一步地延续,进一步地加力,必将为各地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信心、机遇与实实在在的红利。
2024年,成都营商环境6.0版实施方案落地,企业和政府共同成为营商环境优化建设的主体,合力推进营商环境转型升级,将服务企业发展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目标,将数字化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兑现、融资服务和载体匹配等领域改革创新,让企业发展更省心、更高效。据悉,全市8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服务企业10.9万家次,降低企业成本7500余万元;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正面负面清单,督促退还涉企违规收费328.98万元;出台全国首个市场监管领域常见违法行为合规容错清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1457件;新增“个转企”2460户,为成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市立足园区发展,深入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建强产业发展主阵地,坚持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构建完善“3+22+N”园区发展体系,加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和及时性,引优育强“镇园之宝”,取得了明显成效,为2025年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作用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蓄势之年,也是民营经济回暖蓄势、展望升级的关键年、机遇年。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五个“必须统筹好”的重要关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重点抓好八大任务,着力优化惠企强企服务,突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的关键作用。
一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常态常效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加快探索建立健全企业家、商协会参与涉企重大政策制定和评估机制,定期举办名企和民企面对面现场座谈会,构建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反馈—问效”落实闭环。让民营企业成为打造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础力量,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经营、权益保护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打破行业垄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
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责任意识。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和制度创新,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加快落地成都营商环境7.0版实施方案,构建营商环境无感监测体系和快速响应流程,建立经营主体评价营商环境制度。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拓展和增强“蓉易+”系列服务平台功能,强化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高效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提升企业满意度;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涉企审批事项“主动服务+绿色通道”机制,深化证照联办融合审批试点,优化税收征管管理服务。
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品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机制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做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惠企服务、资源对接、政企交流等核心功能,坚持用户思维,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企需我应”综合服务平台。健全12345企业诉求一键回应提速提级机制,优化有呼必应策略,确保企业诉求高效及时解决。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调整“首违免罚”范围。增强法治化水平,高质量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积极培育成都国际仲裁机构,提升高效处置国际商事纠纷水平。
二是持续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创业发展热情。
统筹抓好拓市场、降成本、优场景、搭平台。立足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发展定位和优势,加快打造枢纽化物流网络,持续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招引、市场拓展、文化交流和城市推广,推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增强降本减负效能,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拖欠企业账款和涉企违规收费罚款专项治理,全面清理行业协会商会各类中介机构违规收费项目和摊派事项。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促进成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股权合作、项目投资等方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国有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在产业链上下游与民营企业开展紧密合作,优化合作场景,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建立互信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常态化发布机会清单,合理扩大政府采购民营中小企业产品比例。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PPP)、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优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制度保障,适度推进优先政策。
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更好激发敢投善闯的创业发展热情。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推行企业信用“精准画像”,以“像”为依,优化分级分类监管,拓展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适用领域和范围,完善企业守信激励机制,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建强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谋划制定“名特优新”专项培育政策,支持推动“个转企”。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行政检查主体,严禁不具备主体资格的组织实施行政检查,清理并公布行政检查事项,推行简单事项“一表通查”。
(作者:毛杰,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所博士;王娜,西华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