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将乡愁情绪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式,有助于唤醒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因此,将乡愁作为“方法”,不仅是以乡愁为情感路径看待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应关注乡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当代价值的转化。“记住乡愁”所代表的新时代的乡愁思想,将原本单纯处于情感话题的乡愁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逐渐成为深度参与社会发展的情感动力。
乡愁内涵如何嬗变?
乡愁已然沉淀为中华儿女精神世界中一种典型的情感结构。乡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情感现象,其意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乡愁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对于从灿烂的农耕文明中所孕育起来的中华文化而言,乡愁已然沉淀为中华儿女精神世界中一种典型的情感结构。只不过,乡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情感现象,其意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传统意义上的乡愁,是指离家之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追寻,更多地来源于乡土社会所延续下来的人们对土地的情感经验,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以及安土重迁的习惯,使得人们对于故乡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汉书·元帝纪》中就有记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于是,这种对土地的情感经验进而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远行的人带走故乡的一抷土,这抷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在漂泊的时候用以缓解“水土不服”所隐含的身份危机。换言之,作为物质的“泥土”,成为了土地情感经验的延续。在此基础上,乡愁所蕴含的这种家园文化也进一步沉淀为中华文化中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家国同构”思想,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演变,延伸为个体家庭与国家发展同步的家国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心理症候,乡愁作为一种突出的社会心理,常常被放置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本土与全球的张力结构中来讨论。一方面,巨大的人口流动强化了社会主体的离散现实处境,乡愁这种在古代社会偶发的情感意识变得越发普遍和强烈。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样面临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当大众文化不断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当越来越多带有怀旧主题的消费空间遍布都市,文化乡愁进而演变为全民怀旧,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话题。由此而言,乡愁已不再单纯地指向由巨大的人口流动而引起的“离域的焦虑”,也越发突出地表现为“在地性”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城乡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以一种诗意的政治表述,展现了国家在城乡发展方面的理念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大理古生村、遵义花茂村等地考察调研时多次阐述乡愁,“乡愁”因此成为2015年的涉农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将乡愁从原本单纯的情感话题转化为国家发展命题,赋予乡愁更深层次的时代意蕴,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关键的情感动力。
人地连接如何重建?
作为“方法”的乡愁,不仅联系着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各项战略举措,也在不断破除“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消解乡愁原本的情感矛盾
“记住乡愁”所代表的新时代乡愁思想,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以及“家国同构”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汇聚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情感基础,传递出强烈的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新时代的乡愁思想开始广泛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和思想现代转化的文化实践,更是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实践。
乡愁与新时代的返乡。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以青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青年群体的流失不仅仅意味着乡土社会的失守,也使得“城愁”成为“乡愁”的另一个面向。对于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而言,流失的不仅是作为劳动力的“子一代”,更是具有创造力的“新青年”。与此同时,涌向城市的青年也常常遭遇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即渴望融入城市而不能,返回家乡而不甘。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九个部门修订了之前联合印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导各方人士自觉自愿建设家乡。
乡愁是返乡的情感基础,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情感动力。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众多新时代的“新人”,如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强烈的乡愁意识而返乡创业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家乡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区别于以农业种植为生的传统农人,新农人表现出新的身份和职业,新的理念和视野,他们拥有更加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拥有更加现代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现代工具,从事农业相关的生产、流通和服务,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诠释新时代的大有作为。怀有一颗乡愁之心,不忘家乡就是不忘来路,新时代的返乡不仅是为了疗愈心灵的创伤,也同样意味着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实现梦想、创造价值。
乡愁与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乡愁思想体系生成的基础条件之一。生态文明思想对应了人们追求和谐、恬静的自然环境的情感和愿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愁思想,本身也蕴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关键的家园意识,汲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哲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不仅体现在乡村社会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也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打破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
总之,乡愁作为现代社会中愈发强烈的社会心理,是现代人情感状态的真实体现。面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主动将这种孕育自中国农耕文明中的情感注入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城乡建设之中,使其能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情感基础。作为“方法”的乡愁,不仅联系着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各项战略举措,也在不断破除“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消解乡愁原本的情感矛盾。乡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了当代价值的转化,逐渐成为深度参与社会发展的情感动力。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