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已拉开序幕,很多观众好奇,AI作曲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
上个月底,国内首台融合声学科技、电子音乐实时交互、视觉实时交互以及AI人工智能实时互动等高科技手段的音乐会《交响编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与艺术大楼首演现场,有一章进行了专门的呈现。在第三乐章《太空探秘》演出之后,曲作者郑阳随机挑选一位观众,AI机器人根据她的口述,生成了一段音乐作品,一分钟左右,流畅又欢快的旋律正好契合了她的心情。第四乐章《时空隧道》上演时,在郑阳的指导下,人工智能生成了从17世纪至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交响乐片段,造就了一次音乐的时空旅行。“目前,人工智能肯定还不能代替作曲家,但它模仿风格写作的片段有模有样且非常快速。”郑阳说,这次独特的“合作”非常有趣,是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发展和应用现状的一次展示。
曾几何时AI、VR、3D打印等概念,对古典乐迷而言相对遥远。而今,随着科技与古典音乐愈发紧密结合,由人工智能担任演奏、指挥,提供创意灵感的消息层出不穷,人们也能足不出户依靠云端技术与VR设备完成一场身临其境的赏乐体验。
去年10月13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成立25周年的两场纪念音乐会上,一台名为“MAiRA Pro S”的三臂机器人与人类指挥共同完成了一场音乐会。在它指挥时,3个机械臂挥舞着的发光指挥棒,像《星球大战》中的激光剑一样发出了蓝色、红色和白色的光芒。这场机器人演出是人工智能尖端技术的呈现,管弦乐队被分成三组,由3个机械臂以截然不同的节奏进行指挥。即使遇上最复杂的段落,机器人也能迎刃而解,而人类指挥家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交响乐团总监林特直言:“我们的目标不是在未来取代人类,而是要演奏人类指挥家无法演奏的复杂音乐。”
还有作曲家从人工智能题材汲取创作灵感。美国作曲家克拉丽斯·阿萨德将她的新作品《人工智能的演变》带上舞台。她本人则穿着根据她的手势和动作产生声音变化的可穿戴设备,并通过电脑连接电架子鼓,与芝加哥小交响乐团同台演奏。
VR与音乐结合的成果同样斐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虚拟现实古典音乐会,邀请观众佩戴上虚拟现实视听设备。观众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分成小组,在虚拟舞台上漫步,观赏有几十名马勒室内乐团演奏者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古典音乐会。
当国乐遇见AI,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声音?中国首台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零·壹|中国色》上个月27日在上海音乐厅与观众一起辞旧迎新。“可能这群年轻人——计算机工程师和民乐演奏家,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创造奇迹!上海民族乐团不是在玩AI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对高科技的AI和古老的国乐进行了有机而色彩迷人的整合。”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