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从2020年立项开始,我们面临着很多探索和突破,包括建立核酸相关的知识产权体系、核酸序列设计及合成、小核酸药物生物评价体系等。”黄浩喜说,研发团队克服了种种挑战,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不仅如此,企业在核酸领域还成功搭建了其他技术平台,为未来各类新药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平台支撑,真正实现了“0”到“1”的突破。
“成都造”创新药加快发展
“我们还布局了很多前沿新兴领域,比如核药平台,今年有望迎来阶段性的突破。此外,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司美格鲁肽项目,预计今年也将完成三期临床。”采访中,黄浩喜向记者透露了倍特药业在研发领域的更多新动向。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成都造”创新药将“开花结果”。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款创新药从前期研发到抵达患者,其间链条很长,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和多部门通力合作。”黄浩喜认为,生物医药是对“园区资源”高度需求的产业,生态打造对行业来说至关重要。药物开发涉及方方面面,除了企业自己建立的核心板块,在很多方面也需要进行协同合作,“成都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迅速,天府国际生物城、温江成都医学城等园区的生物医药代表性企业贯穿产业上、中、下游,具有较好的集群优势,这使得倍特药业在合作上有很大的便利性,可以加速药物开发进程。”
另一方面,倍特药业总部所在的成都高新区以及新川创新科技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了政策激励、载体支持等,让企业可以一心一意专注于主营业务。“从长远来看,我们有信心在这片沃土上种出更多果实。”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