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潜在风险
2通过数字化技术可有效提升路面车辆通行效率。以数字化手段科学合理分配交通治理资源、精准疏通堵点,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
3智能交通应有的模样,应该是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的和谐共生。成都要通过构建网络化实时感知体系,对人和车两类主体进行动态捕捉,同时利用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周边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
编者按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肌理的经络,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出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汽车保有量已达687万辆的全国汽车“第一城”,近一段时间成都持续优化和治理城市交通,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稳步提升。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的对象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数字化如何重塑城市出行新生态?成都如何夯实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让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润伯。
将数字化思维贯穿在城市治理的全周期
锦观智库:数字化在城市高效能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当今技术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关系和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看,数字化对城市治理的物理界限、组织结构、工作机制等方面如何实现新突破?
石润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城市治理的对象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社会各界通过信息平台、网络空间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体系”,这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将数字化思维贯穿在城市治理的全周期和各方面,持续提升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具体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持续推动城市治理变革。
一是突破城市治理原有的物理界限。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中枢的搭建,传统政府部门孤立的业务系统得以有效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成为共识,政务服务的在线化,让市民足不出户办理各种事项成为现实。城市之间的物理界限也开始被打破,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一体化平台,推动区域内城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区域的环境、交通等治理问题。此外,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大范围、不间断的监测,在城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情况、空气质量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监测手段的物理限制。
二是推动城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数字化平台为企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渠道,促使城市治理从传统的政府单向管理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政府可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端等数字化渠道,广泛收集公众对于城市治理的意见建议,助力健全汇集民智、化解民忧的社会工作体系,提升公众对城市治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潜在风险。例如,上海依托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对社情民意进行分类汇集、研判筛选、分析论证,一方面实时掌握人民群众的高频、共性诉求,助力业务部门及时调配资源力量,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响应,实现“即知即办”;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预判预警,提前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实现“未诉先办”。
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
锦观智库: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能够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是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环节。数字化如何赋能破解交通拥堵,重塑城市出行新生态?国内外城市有哪些实践经验?
石润伯: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可有效提升路面车辆通行效率。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城市摆脱传统基建思维,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数字化手段科学合理分配交通治理资源、精准疏通堵点,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例如,宁波市成立交通信号优化中心,依托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高德、百度等大数据平台,对城区1900余个联网灯控路口的信号灯配时进行优化调控,建成315条绿波带,总里程835.7公里,通过在高峰期对高架下路段实行潮汐式绿波管理,实现高峰期高架与地面道路车辆时速相近、车流量平衡;同时,重视疏通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形成了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点对点精准接送的“春晓中学模式”、共享校园周边停车位的“东湖小学模式”等局部数字化治堵经验。
交通拥堵的成因多种多样,如道路设计缺陷、交通流量过大等,数字化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需要因地制宜找准症结所在。硬件上,可按市区主次干路、支路、城市快速路等不同类型道路的具体情况,分类别、分阶段实行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软件上,应坚持数据驱动,持续深化与地图导航等企业合作,推动全市交通调度体系的智慧化,实现监控数据实时分析、车道车流同步调配,构建包括可变车道、动态绿波、信号协同、实时预警等在内的数字化治堵工具包。
另一方面,构建数字化公共交通体系,可有效改善市民出行体验。例如,日本东京应用公共交通优先系统,根据公交车的定位实时调整红绿灯时间,尽可能减少公交车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同时根据客流量变化趋势向定制化服务转变,提供座次更少(如12座或4座)的需求响应式公交,使公交运力精准匹配居民需求。上海打造“出行即服务”平台“随申行”,基于一个数据底座,通过一个服务入口,串联各种出行场景和生活服务场景,实现公交、轨交、轮渡、市域铁路等“一码通行”,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近75%。
成都当前正按照“按需定线、以站固网、智慧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力构建“轨道+公交”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未来,结合其他地区经验,成都还可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公共交通运营模式,精准匹配不同群体、不同时段、不同场景出行需求,提供适老巴士、天府约巴、准点公交等差异化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更智慧、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服务。
成都要夯实城市建设
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
锦观智库:去年底,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强调,要“夯实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具体怎么理解这个要求?成都如何夯实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
石润伯:数字化转型非一日之功,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和顶层设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数字化底座”。第一,从技术层面看,是全方面的城市智慧基础设施集合,集成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能够支撑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城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城市运营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一是广泛分布于城市地上及地下的智能感知基础设施,能够及时有效监测市政设施、交通运输、人流人群、治安防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气候气象等城市全方面情况;二是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并传输海量城市数据;三是存算融合的大数据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数据在云端高效存储和计算,支撑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应用。
第二,从数据层面看,是多维度的标准化数据仓库,汇聚并沉淀人口、经济、环境、交通等领域的时空双维度数据资源,通过标准的数据规范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有效推动数据横向协同和纵向赋能。一方面,要搭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打破数据壁垒、数据孤岛,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有效整合、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另一方面,要积累并转化形成丰富的数据资产,建立数据公开目录和平台,推动数据社会化服务,实现数据资产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第三,从业务层面看,是多层级的城市运营治理工作和服务平台,根据管理部门业务场景和管理需要开发智慧化应用,在市、区(市)县等多层级实现分级部署,通过数字化驱动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变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最终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平台强调顶层设计和统筹,由上至下有序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以系统整合、应用优化、流程再造推动管理体系升级,为部门和基层减负提能,实现工作向高效、科学、精准转变。
具体到交通治理领域,首先,在交通规划—建设—治理全链条协同方面,成都可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人口流动数据、经济活动数据、地下管网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等多种信息源,建立成都交通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分析技术,预测未来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其次,智能交通应有的模样应该是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的和谐共生。成都要通过构建网络化实时感知体系,对人和车两类主体进行动态捕捉,由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监控执法等功能,缓解和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时利用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周边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进一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专家简介
石润伯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