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莽子
2025年1月7日,“三九”前一天,由于下雨,8点钟了,天还没全亮,成都街上还寒意十足。
可文殊院却很热闹,所有途经文殊院附近的公交车早高峰比平常来得早,来得快,全城四面八方的人被“吸”到了文殊院,就为一件事:赶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人们今天首要任务不是敬香,不是拜佛,而是喝一碗文殊院的腊八粥!
院内热浪滚滚,但井然有序,人流顺着走道折转蜿蜒,就像一条热血沸腾的巨龙,上演着龙年压轴大戏。热浪越过红墙,冲到院外,辐射到文殊坊,弥漫整个街区,街上的人流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长蛇,一副要迫不及待登台当蛇年主角的架势。
近在咫尺又不甘寂寞的我,哪还坐得住,兴冲冲混入人流中凑热闹来了。
一位老师父,一边引导人流高效有序地流动,一边对身边的人讲:腊八节源于先秦“腊祭”,先民祭神祭祖,祈求来年丰收。文殊院作为成都首善之地,之所以把奉腊八粥作为首善之举,是因为佛祖苦苦修行多年,于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从此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普济众生。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虽几经战乱,仍传承至今。仅腊八节庙会就延续三百多年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而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几位小弟子抬着一大锅粥迎面过来了,这粥独特的清香明显和当年我妈妈煮的不一样。一位小弟子告诉他:这粥是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精选大米、糯米、黑米、白砂糖、红糖、红豆、花生、核桃、薏仁、莲子、百合、枸杞、大枣、陈皮14种上等食材,配方更加科学营养,口味更为丰美。经全院僧众和志愿者上千人努力,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依靠科学规范的方法熬制,使得文殊院的腊八粥具有香糯甘润的独特口感和暖胃、暖心和增福的特色。
原来这是正宗佛系腊八粥,与我以前吃的大不一样。
我以前在老家吃的叫腊八饭,妈妈说是皇帝朱元璋倡导的,也叫百家饭(叫花子稀饭)。说是穷人一年熬到头,要过年了,没什么好吃的,就把从东家讨的一把米,西家要的一捧豆,杂七杂八煮成一锅,分给大家吃。
那时不管年景好坏,我妈妈每年都要煮腊八饭。妈妈说全家老小都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才能消灾祛病。百家衣是用布头拼凑和打了很多补丁的衣服,而百家饭就是把白的黑的各种米和红的绿的各种豆(至少要八样)煮在一起,种类越多,越能体现“百家”,越好。
我妈妈的腊八饭与文殊院的腊八粥不同,妈妈加了爆烟子腊肉和代表甜蜜红火的红萝卜。妈妈说过完腊八就是年,有腊肉有红萝卜,才有年的味道。快煮好时还要加葱花——吃了聪明,加芹菜——吃了勤快,加蒜苗——吃了会算账。我不咋懂,也不咋信这些,反正觉得腊八饭很香很好吃,还曾胡诌了几句顺口溜:“冬至不冷腊日寒,旧院新添雪棉衫,窗外蜡梅还没醒,屋里粥香已弥漫。”吃着念着,年就来了。
今天 ,我子在文殊院大开了眼界:从没见过这么多喝粥的人,从没见过这么多煮粥奉粥的志愿者,从没见过这么多的腊八粥!不论你来得近,来得远;不论你来得早,来得迟,不用担心你领不到,喝不成。只要你胃口足够大,喝完一碗,顺着长蛇和长龙继续跟进,就可以继续领,继续喝。
街坊邻居、外地游人、香客居士、俗家弟子、妇孺老幼、帅哥靓妹,只要来了,不登记,不签字,不扫码,不问来路,不问去处,师父们就双手为你施上热粥,奉上勺子,碗和勺都是一次性的,简朴不简陋,实在又实用。我捧着,手上贴实,心里踏实,伫立现场,不舍离去。一个穿志愿者马甲的小美女忙过来劝我:人太多太火爆,现场秩序和安全压力太大,劝我领了就尽快离场。我顺便问她咋这么多人。她说大家特别喜欢这种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从腊月初一线上送料包结缘开始,庙会已进行整整8天了,现场送粥已经第三天了。大家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有个婆婆天天都来,她说腊八粥吃了消灾祛病,文殊院的腊八粥特别灵。她每天自己喝一碗,再排队给躺在病床上的老伴带一碗回去。我又问这得施多少粥呀?她说去年突破了30万份,今年肯定又要创新高。只是工作人员太辛苦了,这些天,院里所有老师傅小徒弟都在忙这事,还专门招了上千名志愿者。我问她几点钟开始忙的,她说早上8点开始施粥奉粥,她6点出家门,7点钟上岗,熬粥的师傅起得更早。
我心中暗生敬意,嘴里却不知说什么好,边往出口走,边环顾四周:
两个双胞胎小朋友喝着甘美的腊八粥,在爷爷裆前身后穿梭追逐,玩起了过年藏猫猫的游戏。
一串香客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分享着佛家文化慈悲、善良和温馨。
一群外地游客喝着甜滋滋的腊八粥,感叹成都真好、当成都人好安逸。
一堆老人围坐在银杏下默默喝着香糯可口的腊八粥,把健康平安善良统统喝进内心深处。
一对小情侣一边喝着浓稠甜蜜的腊八粥,一边衬着红墙摆拍“心”,更多的少男少女在排队等候,爱的狗粮,撒个不停。
一位环卫大姐一边喝着营养丰富的腊八粥,一边引导人们把空碗放进回收袋里。口中念念有词:福德当下修,垃圾莫乱丢,行善在身边,积德在眼前。她的笑容和粥一样甜。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我捧着腊八粥舍不得喝,反复品味碗上的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特殊的事物影响着人类文明的生长。一碗粥,蕴含着二千五百多年前菩提树下的觉悟;蕴含着华夏先民对幸福安康的祈祷;也蕴含着祝福祖祖辈辈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更蕴含着悲悯苍生的无限大爱。”
好温暖的粥,好温暖的文字!瞬间,我双手掌心温暖了,十指尖尖温暖了,心底和灵魂都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