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 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谋划,加快完善产业链配套和供应链体系,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为培育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提供坚实支撑,将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2 “链主”企业通常能够集聚高端生产要素,集合产业链上各种规模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是产业集群的核心节点,可以起到持续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发展、驱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3 实现“政府+链主+园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于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生态,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编者按
1月13日至17日,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系列投资促进活动搭建起成都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的桥梁,充分展示了成都的创新动力和市场潜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素流通。
产业园区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园区经济的先行者。大湾区核心城市之间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又实现协同发展的局面?如何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
提高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和协同性
锦观智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园区经济的先行者。大湾区核心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既实现差异化定位,又互补协调,携手推进大湾区产业领跑,为推进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共兴提供了哪些经验?
王鹏:我国最早的产业园区诞生于深圳。1979年,蛇口工业区正式开始运作,深圳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园区经济”的城市。时至今日,国内产业园区历经45年发展,各类产业园区达数万家,而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过程中,集聚发展了总部经济和产业园区,推进了行政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行改革。这种既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又协同融合的发展局面,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和推广经验。
联手做强做大重大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发展进程中,十分注重凸显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发展。例如,开发横琴的初衷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提速南沙开发建设,目的在于推动出台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强化河套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联动发展,也是为了吸引更多高端科研机构、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
重点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中心城市,近年来,地方政府强力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更好发挥国际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性门户作用,推进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的能力水平。对于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来说,更加侧重支持深圳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均衡发展。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区域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强大腹地支撑,因此,广东省规划建设了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在推进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三龙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建设的同时,将珠江口东西两岸优质要素集聚,做好互促共进大文章,力图走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融合发展新路。
园区承载功能多元化推动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
锦观智库:产业转型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除了产业功能,配套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促进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融合?
王鹏:产业园区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因此,成都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充分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和交通系统等方面,通过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正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未来,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谋划,加快完善产业链配套和供应链体系,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为培育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提供坚实支撑,将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一是优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平台和服务配套。合理布局空间发展格局可有效破解产业园区发展困境和社会发展难题,进一步优化调整发展规划、功能定位。要以组群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产业功能区策划能力和设计水平,完善生产服务功能配套,前瞻研判功能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同时,精准配套生活服务功能,根据园区中长期经济、人口规模和结构,适度超前谋划,衔接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布局。
二是加快产业园区的资源盘活和集约利用。早期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存在一些难以细化明确容积率、亩产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土地出让条件,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投入。因此,需要加快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推进土地资源存量盘活与新增指标“增量挂钩”奖惩机制,从整机研发到动力系统、机电、航电、指挥、任务荷载等关键部件,再到配套集约运营,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服务链条。
三是注重产业园区的人文需求和生态发展。产业园区发展应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高度关注现代城市人文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偏好的差异性。同时,因地制宜布局生活性基础设施、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人的交流交往,加强产业园区良好人文生活和绿色生态环境的供给。
实现“政府+链主+园区”联动发展新格局
锦观智库:在产业园区化的征程中,企业是中坚力量,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链主”企业是驱动全产业链增长的引擎。成都如何招引和培育“链主”企业,实现“政府+链主+园区”的“多向奔赴”?
王鹏:当前,全球的产业竞争已从单家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链主”企业通常能够集聚高端生产要素,集合产业链上各种规模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是产业集群的核心节点,可以起到持续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发展、驱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因此,包括成都在内的国内各城市,如何结合本土地标产业链与特色优势产业链,积极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做好牵线、搭台、链接等工作,实现“政府+链主+园区”的“多向奔赴”,是当前产业园区发展中不可回避并且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要鼓励“链主”带动链上企业协同发展。产业园区中的“链主”企业,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要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其产业链中下游,“链接”大部件和零配件供应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重要作用,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联动发展新局面。
二要打造“链主”成为招商引资“名片”。“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要牵手优质企业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积极利用虹吸效应,吸引相关企业主动加入产业链,助推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这也是“链主”企业的作用。“链主”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把蛋糕做大,吸引要素资源汇集。
三要积极支持“链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链主”企业的重要优势之一是进行创新引领,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产品设计的全新革命,颠覆性地拓宽产品的使用场景与边界,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享受与设计创造的无限可能。成都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沃土,已连续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以及多模态模型及双臂协作系统模型,这些对成都人工智能“链主”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要超前布局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实现“政府+链主+园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于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生态,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目前,成都依托航空航天基础优势,聚焦低空飞行装备、低空智联网、应用场景、运管系统等赛道发力,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器等一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未来还应超前推动相关产业从制备、储存、运输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发展能级新跃升、创新实力新突破、应用示范新成果的“三新态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