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03日

海口 骑楼老街的风云和铿锵

海口骑楼老街的非遗巡游“壮族打扁担”。

海口

■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群之一,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

海口历史文化街区“骑楼老街”主要集中在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北门外路)、水巷口街、解放路(永乐路)、新民路(东西大街)、博爱路(南北所街)、新华路(由新兴街、青竹街、城脚路合并)一片。

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群之一,柱廊相连、骑楼相依,骑楼式建筑有600余座。这些骑楼,或南洋风格,或中式传统风格,或仿巴洛克风格、仿哥特风格。

作为典型的外廊式建筑,骑楼的渊源可上溯到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在建筑底层置贯通的人行道“拱廊”。18世纪英国殖民者进入南亚,很难适应热带气候,他们在印度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来挡避炎热,称“廊房”。随后,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必须要有一道有顶盖的走廊,称“店铺的公共走廊”。

这种“外廊式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形成凉爽环境,很快被南亚、东南亚民众接受,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下南洋”的华侨把这种建筑形式带回海南、广东、广西。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口的繁华中心四牌楼附近也建起了第一座这样的建筑,称“骑楼”。

清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俄、美与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海口开埠,成为通商口岸,英、法、德等国随后在此建起了领事馆。海口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南洋华侨成为海口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强力推手。

1924年,粤军旅长邓本殷拆除海口所城城墙,拓宽街道,邀请众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侨民的回归不仅带回了资本,也带回了有特色的建筑文化。骑楼建筑在四牌楼周边逐渐扩散。

“四牌楼”本是清道光年间海口的标志性建筑物,相当于海口所城的“凯旋门”,造型典雅,巍峨华丽,海口人在此迎接升迁的文官武将、中榜的举人进士。南来北往的马车、人流从四牌楼下穿过。

从四牌楼向南是四牌楼街,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铺砌的石板路,店铺林立,热闹繁荣,建有潮州会馆、福建会馆、漳泉会馆等诸多会馆。1928年,海口拆掉了古老、狭窄的石板路,扩建成10-12米宽能行驶汽车的街道。到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拥有35个行业近600家商贸公司,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等,还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著名的旅店、娱乐场所。

四牌楼附近的博爱路原名南北所街,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

行走在繁华的‌解放西路,密集的商业店铺之间,不期而遇一个竖立的牌子,上有红字“‌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顺着箭头所指进去,是竹林里131号,为传奇的海南民居院落——“邱氏祖宅”。这里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党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在海口的骑楼老街,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每迈出一步,都可以清晰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肌理。

--> 2025-02-03 1 1 成都日报 c144545.html 1 海口 骑楼老街的风云和铿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