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07日

干字当头,怎么干?

春节后复工,企业生产忙。

蛇年首个工作日,全国各地都在干什么?

实干争先,奋楫笃行。

成都聚焦项目,释放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未来”的重要信号;上海再提营商环境,出炉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重庆圈出“六区一高地”的“主战场”,划定干工作的“主阵地”……

只争朝夕,你追我赶。

广东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浙江提出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山东则将“改革创新”4个字在全年置顶……

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汇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进画卷铺展在神州大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

“关键要干字当头。”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干实效”。

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

不负使命和担当,唯有鼓足干劲、抓紧行动,开好局、起好步,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向时间要效益

争分夺秒地干

“春节期间,我们接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已经陆续发货,预计本周内就可以交付100台左右的机器人。”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说。

时间耽误不起,春节后的复工复产计划,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早就制定好了。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公司主要产线实现正常运行,一周内,所有产线都会运转起来。

极力抓紧时间,更有“抢跑”的身影。

“这是重点企业急需的产品,必须按时交付!”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孙廷刚指着车间里的商品向记者介绍。

正月初四,成都全兴矿泉水业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春节是消费旺季,订单量较日常增加了30%,公司80余名员工开启“三班倒”模式,全力投入生产。

同一天,成都轨道交通率先实现5条在建线路、5个在建车站复工复产,向年内高质量开通4条新线全力发起冲刺。

假期还未结束,成都联帮微波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大面积恢复生产。“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7月底,订单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初步统计产值达1.2亿元以上。”公司总经理王联旭表示。

步履不停,有的是为了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发展先机;有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满足百姓期盼。

过节从不是“停摆”的代名词。据初步统计,春节期间成都加班生产规上企业达439户,为一季度“开门红”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2月5日,全市已有3500户企业开展复工前准备,预计本周末,成都4200户规上企业将实现复工,复工率达到85%以上。全市175个重大项目已复工建设,95%的项目将在正月十五前复工。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与时间打交道,成都讲究8个字——敏感敏锐、立说立行。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在“拖不得”“等不起”的节奏中,成都充满电、起好步,奋力跑出加速度。

向关键要动能

有的放矢地干

全年经济发展往哪儿走?开年第一个工作日具有“风向标”的特殊意义。

放眼全国,各地纷纷吹响冲锋号。

按惯例,上海又一次在岁末年初讨论新一年优化营商环境方向;武汉市领导走访调研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强调只争朝夕、从头抓紧……

不难看出,项目企业、营商环境是各地不谋而合的关注点,也是今年拼经济的关键点。

同日,成都也释放出重要信号——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未来。市委将首场调研放在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各区(市)县围绕项目均有动作。

在成都东部新区,2025年一季度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2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成华区,“2025年抓项目促投资攻坚大会战动员会”举行,提出确保今年新引进3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的目标……

成都在提“抓项目”的要求时,也再次强调“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服务、靠前解决企业和项目的具体问题。”“强化能源、用工等服务保障。”“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

其实,“服务意识”早已深入“成”心。去年9月起,成都便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确保企业诉求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

向未来要潜力

创新突破地干

央视2025年春晚上,人形机器人穿着花坎肩、拿着手绢扭秧歌,喜感十足。大年初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在朋友圈晒出一首学生用DeepSeek写的AI诗。不可否认,改变已经扑面而来。

除夕夜,成都高新区,一场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科技成果街头秀在交子大道精彩上演。高达3.6米的沃飞长空AE200飞机引人注目,20余款“成都造”机器人纷纷现身。

无论是AE200,还是机器人,都将改变人们未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也势必推开更大的机遇之门。

比如,低空经济。据测算,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000亿元迅速攀升,预计到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成长为真正的万亿级市场。

再比如,人工智能。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已聚集超1000家企业,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9%。

发展潜力如何激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谋划今年经济工作,成都也提出,要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国资国企、民营经济、产业园区、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推出一批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改革举措,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面对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抓好“立”与“破”,新赛道上也能跑出加速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图据受访单位 制图 江蕊松

--> 2025-02-07 吴喆 1 1 成都日报 c144686.html 1 干字当头,怎么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