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稳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手撬投资,一手扩消费,既惠民生又利企业
2、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3、鼓励创新消费模式,支持企业开展“餐饮+文旅”“电影+美食”等跨界融合活动
编者按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叠加新一轮“国补”政策落地,多重利好让全社会的消费表现出明显的活跃度和增长趋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的效果?如何构建完善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结合成都实际情况,又如何在政策支持和商业环境优化方面继续发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本期《锦观智库》,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锦观智库: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叠加新一轮“国补”政策落地,多重利好让全社会的消费表现出明显的活跃度和增长趋势。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引导下的消费需求增长态势?
周跃辉:经济理论研究表明,消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中最稳定、最可持续的动力。消费需求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持续强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4年保持在50%以上,住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汽车新车销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分季度看,2024年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4.7%、2.6%、2.7%、3.8%,三、四季度增长均比上个季度有所加快。
尤其是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服务消费供给逐步优化,消费场景不断融合创新,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0个百分点。
以旧换新的“国补”政策,无疑是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一大热词。近期,商务部等部门发布文件,对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以及做好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予以明确,释放出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策加快落地的积极信号。
统计数据表明,过去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企业社区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统筹推动以旧换新补贴优惠加速落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春节期间的消费同样活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0.8%,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9.9%和12.3%。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家电家居类商品消费增速较高,旅游游览、文化艺术体育服务需求旺盛,粮油食品消费增势较好。
可以说,加快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对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稳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手撬投资,一手扩消费,既惠民生又利企业。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锦观智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完善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基本导向?
周跃辉: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一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扩大消费需求,一方面,要顺应市场规律和消费趋势,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服务质量,着力营造推动消费升级的良好生态。
二是坚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结合。需求和供给是辩证统一的。在完善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重视供给侧的改革与升级。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把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三是坚持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扩大消费需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数字”上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突出体现大众化、普惠性,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可以看到,随着居民出游意愿增强,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交通、旅游等相关消费增势较好,交通出行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零售额较快增长。
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
锦观智库:过去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企业社区联动、线上线下协同,均大力推进消费需求的提档升级。结合成都的具体情况,我们又该如何持之以恒抓好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
周跃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支持创新,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
第二,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建设。支持家政、养老、托幼、物业等业态融合创新,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第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丰富5G网络和千兆光网应用场景。加快研发智能化产品,支持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健全新型消费领域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依法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提升新业态监管能力。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具体到成都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扩大消费。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继续推出针对节假日等的专项消费券和小额购物补贴,涵盖餐饮、百货、购车、家电等多个领域,刺激市民消费需求;对高档商品和服务进行税收优化减免,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支持本土特色品牌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推广等方式,助力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电子支付和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线上购物体验,将线上转化为线下消费。
二是优化商业环境。推进多元化商品与服务布局,引入国际高端品牌,拓展本土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注重区域特色店铺打造。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商家服务意识培训,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商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购物体验。
三是注重消费者需求。丰富消费场景,打造更多特色商圈和商业街区,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延长商业场所的营业时间,丰富夜间消费内容。开展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商品和服务,例如儿童、孕妇或老年人专属的产品。针对外国游客优化服务,提供多语言支持、便捷支付方式等,提升国际游客的体验。鼓励创新消费模式,支持企业开展“餐饮+文旅”“电影+美食”等跨界融合活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